小巷中穿行
闲暇时,到老街转转,感觉很是惬意,欣赏两旁的骑楼建筑,感觉隐约还能领略到当年老街的繁华。
整个老街的街巷布局为鱼骨状,东西向的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为脊骨,南北走向的是巷道。这些巷道都是互通的,宽度在1.5米至3米间,大量的狭窄小巷不足1米,最狭窄的地方竟然不足70厘米,这些窄窄的小巷人们称之为“担水巷”和“摸乳巷”。“担水巷”名称是这样得来的,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有限,没有安装自来水之前,人们要用扁担挑着水桶到路边的摇井去打水,然后沿着这些小巷把水挑回家里,人们就把这些小巷称之为“担水巷”。至于“摸乳巷”这个名称是怎样得来的?有三个说法,一种是因为这些小巷太狭窄了,长得略胖一些或是穿的衣服多一些或厚一些,都会被两边的墙壁碰到,只有侧身走过,这样胸就被墙“非礼”了。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小巷太窄了,两人狭路相逢,要两者侧身面对面地走过,这就容易擦胸而过了。具体以哪个说法为准,无从考究了。老街的这些小巷都是互通的,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蜘蛛网交织在整个老街。走在这些巷子里,仿佛还能看到当时的人们穿着木屐,手摇一把大葵扇,穿街过巷,或闲聊或乘凉,人走远了,木屐敲击花岗岩地板“噼啪噼啪”的声音还清脆地响着。
这些小巷子以前是小孩子的天堂,在那里玩捉迷藏,最过瘾了。由其中一个小孩趴在墙边,用手捂住眼睛数数,数到约定的数字,他就可以转过身去寻找小伙伴们了。其他的小孩子在他数数时如沙滩上的沙蟹,瞬间就藏到巷子的角落中去了。
记忆最深刻的是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比赛,外沙作为起点,沿着老街的海边一直划过来。小孩子们就会以这些小巷子作为捷径去追寻龙舟,或就近登上老街两三层高的楼房去看龙舟比赛。当时,北海两三层的楼房算是高的了。
沿着小巷走着走着,便来到了街渡口,这是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昔日北海的第一个码头,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北海沙脊街和大街(今天珠海路的前身)相继建成以后,北海与廉州街(指合浦县城的众多老街)日渐加强商业贸易的来往。那时候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公路和汽车,到北海做生意的廉州街商人,只好靠走路和坐渡船才能到达北海。当船抵达北海后,就在外沙内港码头停泊,当年码头旧址就是现在珠海中92号西面附近海边。乘客及所携带的货物在这里上岸,然后可直到大街。而渡船停泊的码头,就是北海人所说的“街渡口”。当时与街渡口合并公布为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一块整顿渡口的告示牌。这块告示牌是1990年初,在珠海中路92号西面墙脚下发现的,碑身呈长方形,高60厘米,宽45厘米,该碑镶嵌于砖墙上,离地面高约50厘米,碑文竖刻楷书,文字约300字。碑文记载的内容是光绪二十一年,绅商陈世珍等人联名告发渡夫邓振武揽载霸撑滋事,合浦县府判依律惩处,并刻石为记。这块告示牌让我们从中得知当年街渡口客流及货物上落很频繁,所以才会出现邓振武欺行霸市的事件。站在街渡口,仿佛还能感觉到当年这里人来人往交易货物的热闹景象。
继续沿着这些小巷子穿梭,不知不觉来到了号称“北海第一楼”的宜仙楼,该建筑坐北向南,二进二层,共6开间,红色板瓦屋顶,是砖木混合结构的硬山式建筑。宜仙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与后来居上的茗珍、镜春、珠浦合称四大楼。该楼专营茶座,兼营旅业,北海昔年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墨客常在此相聚。清末合浦诗人王传缙曾在他的《北海杂咏》中写到:“宜仙楼上新翻曲,声调随他商变宫。”这一诗句描绘了当时宜仙酒楼的热闹场景。在清宣统元年,画坛巨匠齐白石下榻沙脊街时,也曾畅饮于此楼。不知当年齐大师是否留下过墨宝,流落在北海的民间?巧合的是,宜仙楼斜对面就是北海电报局旧址,这是一进一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年,两者都是北海市文物点。北海第一家有线电报电路是在这里开通的,当时用莫尔斯人工机转接通报,1928年后,陆续开办了无线电报和磁石人工电话等业务,该电报局于“民国”后期废置。一条小小的巷子里,就发现了两个北海第一,感到有些喜悦,继续沿着小巷子再往前走,不知是否还会有惊喜呢?走到小巷的中间,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在两所老房子的正门外墙左右两侧对称襄嵌着两块大小相同的房产界碑,每块碑刻字两行,字体为楷书,意思是说某年某人已购买此房,立碑为界,用于标识房产的基本信息,为房产留下“出生证明”,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房产证,这两块碑是研究房契历史难得的实物资料。
在这些小小的巷子里,不经意都可以随处看到百年以来的文化遗存,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财富。可见北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实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新闻推荐
合浦县召开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 齐心协力高质量抓好机构改革工作
本报讯(记者翟坚求通讯员林启波)2月14日,合浦县在县委党校综合会议室召开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合浦县委书记杨斌作动员部...
合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合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