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了这片土地﹙上﹚谢凤芹

钦州日报 2018-08-27 16:49 大字

这里,就是钦州!

海潮声声,浪卷云飞!

钦州,通江达海。

江是一条叫钦江的长河,全长179公里,流域面积2457平方公里,自东北向西南逶迤着触入大海,见证了这方水土往昔的沧桑,如今的繁荣和未来的璀璨。

海是一片内海,名字叫茅尾海。

茅尾海有多大?她相当于二十一个西湖的水域,并用倒挂葫芦般的躯体拥抱着钦江,向人们昭示,江与海之间相偎相依不离不弃。河海相连处富饶美丽、湖岛呼应,资源和环境独特优美,湿地、竹林、湖景、江景、岛景交错映衬,白鹭汇聚欢歌,白海豚自由嬉戏,自然风光优美和谐。

这条河,这片海,在汹涌澎湃的历史更替中,一代又一代的钦州儿女锻造了钦州的历史文明和崛起于北部湾的辉煌。

钦州文化 聚合交融

千百年来,民族杂居的钦州处在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儒、佛、道多种文化聚合交融的状态,使这方水土的文化绚丽而多彩。

先秦时期,钦州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文化往来。

马援南征,给钦州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之光,留下了浓重的伏波文化。

建武十三年(37),交趾人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叛乱,九真、日南、合浦诸郡一哄而上,叛军攻陷了60多座城池。征侧派兵分驻险要,企图独立为王。

建武十八年(42),汉光武帝加封马援为伏波将军,命其督率大小船只2000艘、兵员2万,南下征讨破坏国家统一的交趾反贼征侧、征贰。

马援军队经水路到达钦州乌雷,屯兵打造兵器,严格操练兵马,在乌雷誓师攻打征侧、征贰,首战告捷,斩首数千级,收降万余人,征侧、征贰随后被剿灭,首级传回洛阳。马援在钦州所辖地分茅岭立铜柱,在铜柱上铭字:“铜柱折,交趾灭。”

马援平定交趾,一路披荆斩棘,开山辟路,修建城池,为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内河通道、北部湾地区的海上通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援在钦州屯兵期间,教会钦州人民养蚕织丝,制作生产工具,改变了钦州刀耕火种的传统模式,使这片天涯之地开出了文明之花。

久而久之,伏波将军从英雄变为精神领袖,成为一种深深融入钦州民间血脉的伏波文化,如今祭祀马援将军已经成为钦州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化为钦州人民祈祷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

张说,长安三年(703),被唐玄宗誉为“道合忠孝,文成典礼,当朝师表,一代词宗”的文学界领袖人物,文学开路人。因不肯作伪证陷害忠良得罪武则天,从长安押送到钦州流放,从此,张说成为半个钦州人。

张说给钦州人民带来了文化之光,他在钦州留下的诗作有十余首。其中有刚踏上钦州土地时作的《钦州守岁》诗: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且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张说谪居钦州,其人品、人格及学识对钦州社会人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固有的政治地位和才能、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对钦州吏治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社会风俗的变化带来了隐性的促进作用。

钦州文人 薪火相传

据史载,从隋大业四年(608)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的900余年间,朝廷一直把钦州作为流放和贬谪官员、文人的场所。

对于背井离乡的流放者,当然是身心都遭受到的巨大折磨,但对于钦州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这些流放者来到钦州任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在钦州建功立业,建书院,修县志。正因为这些文坛泰斗纷纷流放而至,“去京师万里”的钦州,文脉得以薪火相传。

宁原悌,出生于钦州望族,这个家族主宰钦州前后80年,出了多位刺史,他幼小好学,躲在家乡琅济山的一个石洞里读书,一学就是十多年。

唐朝永昌年,25岁的宁原悌在1000多名进士经贤良征试中,排名第九。一个来自蛮荒之地的青年学子,居然在殿试中名列“永昌老九”,震惊朝廷内外,宁原悌的名字一时传遍天下。

宁原悌初授秘书省校书,后授谏议大夫。他在职期间,三谏唐睿宗,分为“论人事”“论佛事”“论边事”。

唐玄宗登基后,任用宁原悌兼修大唐国史。

刚正不阿的宁原悌在查阅史馆里的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真相被篡改。宁原悌认为自己必须把历史真相还原。

于是,便如实叙述“玄武门之变”,直书“隐巢事”。

一日,唐玄宗审阅宁原悌所撰的国史,看到宁原悌直书李建成、李元吉被唐太宗李世民所杀,恳求宁原悌说:“白马求卿,黄金赎罪,卿以为如何?”

宁原悌没有听从上意,触犯了龙颜,结果只好辞职回家,开元十六年(728)死于钦州。

两年后,在钦州尊化县(如今的灵山县)诞生了唐朝左相姜公辅。

姜公辅为大历进士,德宗朝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以直言敢谏触犯圣怒而被贬为泉州别驾,居九日山东峰,死后埋藏于九日山。

宋朝邓祚作有《谒姜相祠坟有感》

布衣崛起秉洪钧,料事当年若有神。

三尺孤坟封马鬣,一时直道犯龙鳞。

从容未见回天力,流落空闻弃海滨。

赖有高人秦处士,不妨筑室作居邻。

姜公辅留下的文章有《对直言极谏策》等,还有《太公家教》,全文2610字,四言一句,哲理深,好读好记,如“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往而不来,非诚礼也。”

宁原悌、姜公辅为钦州文人树立了标杆,成为钦州文人代代效法的榜样。

历史在逶迤前行,宋朝以降,到钦州任职的各路官员,以发展钦州教育事业为己任,一时间,建书院,办教育你追我赶,蔚然成风。

淳熙二年(1175)岳飞之子岳霖任钦州知州。

下车伊始,岳霖以振兴钦州教育为己任,特请《岭外代答》作者、著名教育家周去非任教习,大力兴办学校,促进钦州文化教育更上层楼。

淳熙六年(1179),岳霖任满,奉旨回京。民众攀辕挽留,截路塞巷。

岳霖为此赋诗感慨:

折腰为米本忧贫,流落天涯瘴海滨。

千里江山空别怅,十年萍梗可伤神。

拊膺但觉丹心壮,揽镜难窥白发新。

归去恩深知感激,只惭无德愧斯民。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林希元被谪知钦州。他大刀阔斧,地辟荒地,劝农桑,薄赋敛,立社学,修桥梁,建营堡,固边防。

林希元对钦州最大的贡献,就是大办教育,林希元到各社学巡视后,非常快慰地写道:“数月而后,教读各以弟子见其父兄,共衣表、步履楚如也;进退、揖逊肃如也;讽诵、书仿朗如也。”

他亲自编纂了嘉靖《钦州志》。嘉靖《钦州志》是研究明朝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社会生活等的珍贵资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一直保存完好地流传至今。

林希元知州钦州三年,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他在一次到乡下量田回来时创作了《至白皮丈田有述》:

忙里偷闲到海滨,朝风若为洗襟尘。

临春出郭岂无事,自古均租即养民。

遇雨不妨衫袖湿,登山刚怕仆夫辛。

野人献食无佳品,粗茗浊醪意自真。

中原文明之光,就这样温暖了这片天涯海角之地,钦州人以中原文明为参照,整衣冠,改陋习,使钦州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大明王朝的西南边陲。

新闻推荐

钱学明调研北海市政协系统党建情况时要求 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 提升政协党建工作实效

本报讯(记者韩丹实习生覃柳玲)8月21日—22日,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带队到北海市政协系统调研党的建设情况。8月21日下午,钱...

合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