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

北海日报 2018-04-03 10:37 大字

一些人的存在,好像是为了专门到这世上告诉我们一些极简单、纯粹的道理和情感的。

北海南康中学原数学老师谭达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知道谭达老师是戊戌年初春。听同事提起他的一个老师过世,有百余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去送行,网上数以千计的人以各种方式进行悼念。当得知同事的老师是83岁高寿辞世的,我心里不由一动,这可是一个已经退休了二十几年的老师啊。

一想到老师,就想到他们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板书、解题、布置作业的背影。学生和黑板、粉笔、课本、作业簿,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我父母亲的一辈子差不多就是这样。很多人喜欢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老师。这种形容和赞叹固然让人欣慰——承认和敬爱,也准确、到位。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虽然崇高,着实也平凡。自古以来,无数人都曾从事过这份授业解惑的工作,工作本身并无特殊之处。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乏善可陈,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默默无闻,就像漫山遍野的野草,一年一年,为青绿而枯萎,为希望而守候。他们和学校周边住着的其他人一样,每天也要去菜街买菜,进商店购物,养男育女和敬奉老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生活中有欢喜和快乐,也有无奈和生气。但是,不论内心如何波澜起伏,站到三尺讲台前,他们就是学生眼中的老师,就是一个像往日一样给学生耐心讲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的长者。粉笔的白灰,染白他们双手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染白了他们的双鬓。退休之后的他们,走在街上时,经常有人尊敬地跟他们打招呼,有一些他们熟悉,有一些似曾相识,有一些没有印象了,但他们知道,这些人都曾是自己的学生。

“有那么多学生,很欣慰!”我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母亲,就多次向我表达过她心里的骄傲。

学生对老师总是深怀感激和敬仰。老师虽然普通,但正是普通的他们,在我们初涉尘世懵懂无知的年龄,教会了我们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知识和能力。

南康中学几代学生对谭达老师的情感,应也如此。

缘于敬仰和好奇,我去了谭达老师当年任教的铁山港区南康中学。在学校,我见到了谭老师的一群学生。这些学生,包括这家中学的校长、书记和教学骨干,也包括镇里的领导、居民和特地从外地返乡专家、学者。他们中有年轻的,也有两鬓斑斑的,有各行各业的,也有做小生意的。他们聚到南康中学,是要用小半天的时间一起缅怀2018年2月4日辞世的恩师——谭达。

谭达,1935年10出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曾在合浦县赤江小学、白沙中学和铁山港区南康中学任教。这是一个乡村教师,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履历了。谭老师自1980年9月调入南康中学后,一直从事高中的数学教学到离开学校。数学老师多了去,为什么偏偏他得到那么多学生的喜爱?这是我特别想知道的。“他精通业务,严谨治学,教学效果显著,像1984年高考广西外语类总分第一名的魏玉平、1993年高考北海市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朱传毅、1996年北海文科总分第一名的何霞等,都是他的弟子,这些就不用说了,北海教数学的都知道谭老师厉害。有意思的是,他上课特别幽默风趣。”

我发现,他的几个学生都提到了谭达老师上课风趣幽默。

原任南康中学数学教研组长的蒋小明,给我们讲了两个关于谭达老师的故事。谭达老师曾把解数学题比喻为“吃咸鱼粥”:是先吃一口咸鱼再吃一口粥,还是先吃一口粥再吃一口咸鱼,或者是咸鱼和粥一起吃?都行。他以海边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咸鱼,来启发学生学数学解习题时,多思考,力求做到一题多解。有一次谭达老师上他们课时,讲着讲着,就走到教室墙角提来装垃圾用的三角形畚箕,搁在讲台上,告诉学生:为什么讲三角形最稳定,想想畚箕为什么能稳稳当当搁在这里,就清楚了。他经常把生活中大家熟视无睹的细节引入教学,把复杂的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好奇和欢声笑语中理顺思路,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方法。“经常是大家听得兴趣正浓的时候,下课铃就响了。有时我们都讨厌下课铃了。只要不懒,跟着他学数学,没有学不好的。”蒋小明说着说着,竟然轻轻笑了起来,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当年,回到谭老师身边,听他举例,看他解题。

已过退休年龄又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他,有时在课堂上会突然咳得不行,有人劝他离开讲台,回家休养,照顾好身体。他摇摇头,笑着回答:“有得咳不要紧,无得咳再讲吧。”一言双关,平淡又幽默。虽然平淡,却凸现了一个人对工作的重视,而这样的幽默,又体现出一个人对这个生活的态度。

专注于某事的人,大都不拘小节,淡泊名利。谭达老师也是这样,他不太清楚自己工资涨了没有,不在乎是不是领导。每天,他骑着那辆28吋的凤凰牌自行车,叮叮当当,天没亮就到学校了。晚上,镇上人家的灯都差不多熄灭了,他才骑着车叮叮当当回家。他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了。但有几个老师不是如此呢?为人师表,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他们那种以校为家、视学生为亲人、对职业执著追求的情怀,为学生树立了一种标准,更重要。因此,虽然时光远去,物是人非,但是很多学生仍然清晰记得自己老师当年的情形。

“他在课余时间,经常和数学组的教师一起以大地为纸,用粉笔在校道边、操场上解答难题、设计教学方案。”老同事梁瑞隆老师回忆起和谭达老师共事时的情景,也笑了。他说,“那个时候,其他组的老师远远望见几个人蹲在地上,猜都不用猜,肯定又是谭老师和数学组的老师迷上什么了。”痴迷是最好的动力,正是这种痴迷,凝聚成了南康中学的传统——对课程研究透彻,以提高团队整体素质来影响学生学习。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一个学校要形成这样的传统,非有心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并且能带动一群志同道合者前赴后继不可。谭老师正是这样的有心人。他不但自己教学水平高,而且特别喜欢带“徒弟”。

谢振艺老师说,谭老师从不保留,而是特别愿意与同事分享自己积数十年经验、精心编写的教程和高考备考“秘籍宝典”。学校的支部书记孙益辉老师告诉我们,“谭老师教学造诣很高,德高望重,但他从不留恋职位,而是乐于把自己的职位让给年轻教师,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挑大梁。梁瑞隆老师就是他推荐担任数学组长的,还有后来成为南康中学校长的陈少华老师,成为数学特级教师的蒋小明老师等,都得益于他的谆谆教诲,传经送宝。”说起谭老师,孙老师泪眼婆娑。他讲,去年暑假期间,已退休十多年的谭老师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知道组织考察他,要让他担任学校党组织领导职务,谭老师便打电话给他,叮嘱他不能推辞,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我何德何能,能得到他如此信任和支持,作为他的后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想方设法办好学校?”

我相信,在南康中学,像谭老师这样退而不休、一如既往关注学校的远不止一个,否则,这个学校就不会是北海市赫赫有名的中学了。按年龄,谭老师在1995年就获准退休了,但是由于学校的需要,一直到2004年8月,在三尺讲台整整耕耘了47年的他,才离开讲台。学校的事就是他的事,教书育人就是他生命的归属。想想,这样的归属,想起来就美好,也实在让人羡慕——有幸将一辈子的心力倾注给自己喜欢的事。

当年蒙谭老师接济、住在他家、与他情同父子的学生,现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的杨光煜教授说得好:“当年和他住在一起的岁月,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不但辅导我学习,教育我做人的道理,我还经常有幸看他用土医术帮老师和穷学生治病,让我埋下了行医的种子。美好的人一定会和美好的人相遇,美好的人一定会做美好的事!”

是呀,美好的人一定会做美好的事!

新闻推荐

开展模拟应急演练

本报讯(记者张丁)为保障合浦社会稳定和谐,确保辖区的安全稳定,3月29日,北海市公安边防支队合浦大队组织开展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拉动演练。演练模拟东港园区管委会受冲击,官兵们采取“不招呼、不通气”...

合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