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海丝路” 上的天门关

广西日报 2018-02-01 08:46 大字

本报记者张天韵文/图

北部湾,秦汉到东吴初期,曾经是中国的南大门,货物通过徐闻、合浦等几大港口,经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桂江、灵渠……北上通往中原大地及京师所在地,这是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流江转道北流江中间必经一小段陆路,而这陆路有一个重要关隘,就是赫赫有名的——

1闻名遐迩关隘情

天门关最早叫鬼门关。

鬼门关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旧唐书·地理志》:“容州北流县南,有两石相对,迁谪至此者,罕得生还,俗称鬼门关。”

在唐史学家杜佑的《通典》中,对鬼门关有了更为详细的记载:“容州……州南去三十余里,有两石相对,状如关门,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昔时往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

鬼门关之所以久负盛名,除了其为重要的地理标志外,还因为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贬官符号。唐后期宰相李德裕被贬谪海南,路过鬼门关时作了《贬崖州》:“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使鬼门关名声远扬。而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酢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问杜鹃”,真实地将苏轼当时凄楚和绝望的心情表露无遗。

明代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于崇祯十年(1637年)到北流考察,在《徐霞客游记》中记道:“鬼门关在北流十里,颠崖遂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鬼门关的险峻恐怖跃然纸上。

随着文人墨客的吟唱和贬谪官员故事的传播,鬼门关成了闻名遐迩的关隘。据考古学家研究,鬼门关曾经历经“桂门关”“鬼门关”“魁星关”“天门关”“归明关”等名称,明宣德年间改名“天门关”。

1月9日,是玉林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记者冒着凛冽北风和冷雨,来到令人闻之胆颤的鬼门关——位于北流市与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相交界的天门山。

带我寻找鬼门关遗存的,是玉林非遗办的负责人黄继军。这位50多岁的汉子,已在玉林文史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玉林的人文历史了如指掌。他带领我爬上满是泥泞的羊肠小道,指着对面的龙狗岭说:“两座山脉相对而立,几千年前这里狭小逼仄,仅‘阔三十步\’,是一个重要关隘,一度是‘通三江,贯五岭,越域外\’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中原通往钦州、合浦、海南、越南的干道咽喉!”

我环顾周围,眼前双耸的高峰并没有想象中的高且险。两峰之间,是一条几倍于“三十步”的一级公路,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生机勃勃。

看出我脸上少许失落,黄继军大手一挥,长叹一声:“上世纪20年代初期,李宗仁在玉林主政,曾想修建玉林至贵港和北流的公路。当时就想从天门关通过,但面对如此高耸的石山,虽然有炸药可爆破,仍无从下手。只好从离此关8公里外的猪项口通过。”

“正由于有了新公路,鬼门关这条官道才渐渐失去其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不断炸山取石,关隘两边的山峰被炸损。到80年代末,除了留下刻有‘天门关\’三个大字的天门山外,龙狗岭基本被炸毁削平,道路也拓宽了,你看到的眼前这条公路就是玉林至容县的一级公路。”

继续往山上爬,在一座约三四米高的崖壁上,赫然刻凿着“天门关”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清晰可辨。左边一行竖写的小字已是模糊不清,“行行万里……”我正吃力分辨时,黄继军已熟稔地吟起来:“行行万里度天关,天外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他告诉我,这诗句是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的文物遗存。

“因为年代久远,很多有价值的文物都已经遗失,所幸除了崖壁上的‘天门关\’,还有一块刻着‘归明关\’的石碑,当年被北流甘村一村民偷偷收起来,搁在自家门前的河塘边当洗衣石条,至今完好无损。”

穿过车水马龙的公路,走到天门山对面的龙狗岭,在一半山坡上,见一水泥板条裸露在外的简朴凉亭,凉亭旁立着一块“背道而立”的石碑。因长年风吹雨淋的缘故,背面已磨得光可鉴人,显出宁静幽远的坚固。面向北流方向的正面,“归明关”三个遒劲大字和“天门关”一样清晰可辨。

“为什么这块碑是背对道路而立?”我饶有兴趣地问。“据民间传说,一是因为此石碑由北流村民保护而幸存下来的,算是当地人对石碑的喜爱和怀念吧;二是面向北部,寓意南部战乱平息民心再次回归明朝。”

岁月沧桑,昔日的鬼门关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幸的是“天门关”“归明关”等历史遗存完好地保存下来,鬼门关的故事尽收于此。

2茂北运河换新貌

“秦汉时期老祖先就凿通了鬼门关,明太祖也曾仿效秦始皇开凿一条联结南流江与北流江的人工运河,运河最后究竟是否凿通?”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

“这是考古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涉及学术,我们得尊重史实。”黄继军语气中透着严谨。

“据史料记载,当时由于人畜之力终不及水运之便,到了明朝,一条沟通南、北流江的人工运河便开始开挖。人工运河是否最后完工,人文学者、考古学家各执己见,悬而未决。”

据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所撰《国榷》记载:“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辛未,凿广西玉林州北流南河二江。全长13公里,只开挖了6公里左右,就没有再开挖。”《国榷》也未说明不再开挖的原因。

有人认为是因为靖难之变(1399—1402年),政权更迭,无暇顾及所至;也有些观点认为工程浩大,无以为继。

在黄继军看来,博白县民俗研究学者陈国才的研究结果有据可依。在陈国才多年研究的著作中,提到《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接受了鬱林州民李友松建议,仿效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的做法,派人开挖一条联结南流江与北流江的人工运河——茂北运河。

《明史》八八《河渠志》也有这样的记载:“鬱林州民言,州南北二江相开运河二十余里,乞凿通设石陡闸从之。二十九年(1396年)修筑河南洛堤,复兴安灵渠时,尚书唐铎以军兴至其地,图御史严震直烧凿徒涧之石,饷道果通。”茂北运河开通后,曾设“容山闸”,役使39名闸夫,进行河道管理,能通行大型木船。

茂北运河通航时间约45年左右,因泥沙堵塞,便告废弃。这在《明英宗实录》中也有记载:“正统六年(1441年),水塞闸废。”

“明代设‘容山闸\’这一机构,并安排39名工作人员进行河道管理。在古代,39人的机构已是相当庞大,如果人工运河没开通,有必要安排这么多人管理吗?”黄继军反问道。

随后,我们进入北流市北流镇甘村穿镜山,开始寻找茂北古运河遗存。一进入穿镜山,远远望去,一派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风光旖旎,美不胜收。黄继军一边走一边介绍:玉林市政府挖掘明代运河遗址、天门关等历史文化内涵,把湿地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将茂北古运河打造成眼前的北流会仙河公园和广西五彩田园。凡到这里游览的人,无不感受到茂北古运河人文遗产的丰泽。

“这里的南药种植示范园种植的香料,如八角、肉桂,从新的出海大道——玉林至铁山港高速公路,运至铁山港,再从北部湾出发,远销文莱、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黄继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悠悠福绵古船埠

有江必有埠。南流江自秦汉以来,沿途设了不少埠。福绵船埠,就是当时南流江最大的埠。

走在寂静的福绵区船埠街,从黄继军如数家珍的介绍中得知,这条长1.5公里、宽1.8米的街道,竟有5个码头!

当时,繁华热闹的船埠沿街设有盐务局、银行、盐铺长街、菜市、炮楼、青楼,鬱林州商会船埠分会也在此设立。从明末到清代以至民国,这里依然是鬱林州的鱼盐总埠,鱼盐航运一直繁荣,最多停泊船只就有1000多艘。

位于街西尾一座保护完好的古建筑护龙庙引起我极大兴趣。可惜斑驳的大门紧闭,无法窥见庙内情形。从黄继军介绍中得知,这是一座祭祀关公的庙宇。从庙门两侧的对联“龙德风云护持商贾”可以看出是护持生意的“生意庙”。“在玉林,祭拜关公的庙宇众多,但作为生意神来拜祭的庙,仅此一座。”

沿着护龙庙一路走下来,见一村民拎着大桶小罐,向一码头走去。我紧随着下去,发现一股清泉从地上“咕噜咕噜”冒出,村民正忙不迭用桶接着泉水。掬一泓泉水,竟是温热的,“这是温泉,内含硫磺气,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村民常来此处提水冲凉。”黄继军介绍道。

沿着车辙可见的青石板路行走,黄继军继续介绍道:“民国三十六年,桂南盐务分局设于船埠,该局下辖船埠支局。这条路是用青石条块从船埠铺设十五六公里成乡村盐道,一直铺到鬱林州城。当时的船埠比玉林城更加繁荣,邻近省市和本地商人争相来此经营,以致当时外地人‘只识船埠街,不懂玉林街\’。”

抗日战争时期,南流江依然百舸争流,航行民船多达1300多艘,源源不断运送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以及从海外进口的棉纱、布匹、药品等物品。

当我们站在车陂江与南流江汇合处的古码头时,看到依然宽阔的江面,江水滔滔,古风浩浩,尽管不见徐霞客笔下“泊舟鳞次”的情形,少了世事喧哗,但依然能感受到船埠曾经有过的繁华!

近年来,玉林市以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和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为契机,加快南流江复航工程,以海带陆,以陆兴海,全力发展向海经济,拓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船埠,还会再次焕发活力吗?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守法敬业获得表彰

本报讯近日,全区先进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表彰大会在南宁召开,北海市7名个体工商户和5家小微企业获得殊荣。获得自治区先进个体工商户的有:海城区客来福超市柳新灵、海城区源生食府陈真弟、银海区冯家...

合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