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符号”
小寒大寒接踵至,大雪小雪又一年。辗转间,仿佛听到了荔枝树开花结果的声音。
选择落脚北海,既缘于爱情,也缘于谋生,更缘于对乡愁的守候。二十五年第一次踏上北海大地,满大街遮天蔽日的榕树令我沉醉,海风扑面的咸腥让我眩晕,而报到时正值三月荔枝花放,那柔云一般妖娆的花香,犹让我走回了故乡的山岭,游弋荔枝花海的蜂鸣,让乡愁不时在心间怦然。“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加之生活的磨砺,让我从年少走向成熟,一次次剥荔啖汁留核,让饱含荔味的乡愁种子从此栽下,成长为每年六月甜甜的想念。纵是他乡,已是故乡。
第一次踏进星岛湖山岭荔林,是二十年前六月的某个周末。南京的朋友抵珠城,为的是看看、尝尝当年朱二十八老先生送给毛主席并得到主席复函称赞的“鸡嘴荔”。当时,朋友来得有些迟,香山鸡嘴荔早被抢购一空,只好带朋友去星岛湖,来一回水浒穿越。才从南北二级路右转上山,满山红透的荔枝,早把朋友眼球生生勾定。下得车,入荔枝树下摘果啖荔,早把水浒穿越一事抛之湖中。次日,朋友们满载登机归去,此后每隔两年就要到访一次星岛湖,成为我们聚义的“借口”。
吃荔枝是“天生”就识的“本事”,但知荔枝,却是到高中的事。高一语文课本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我是倒背如流。也正因此文,许多人也该如我般才真正识荔枝贵为“果中皇后”,确是有故事的,也是有文化的。且不说荔枝在华夏大地上千年的栽培历史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只从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就能感触到荔枝甜蜜的背后,所背负的一个个或沉重,或轻柔,或响亮,或辛辣的故事,确已成为中华历史长河中不可抹去的印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难不成是贵妃因情醉酒不醉荔?“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难不成是苏轼老先生心中飘出的一团团火?“春沟水动茶花白,夏谷云生荔枝红”还难不成是金庸先生赋予仙剑奇侠的肝胆豪情?
齐白石先生爱荔敬荔,因荔成画,沉而透,苍而润,注入了先生深沉的感情。画荔枝,荔枝画,成了白石先生画作一道荔枝文化,在中国画派里独树一帜。但白石先生当年在钦廉与荔枝的感情,曾触其创作冲动的旧事,恐怕少有人知。先生有诗云:“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而先生因荔藏情之事,恐怕更少人知了。据说先生在钦廉时,常有文人雅聚,一名歌女抱琴浅唱,纤纤玉手剥荔,多年以后,此情此景仍令老先生回味无穷,后作诗以念,“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该当是老人潜藏于心的一段情事。
2002年上映的主旋律影片《荔枝红了》,因与时俱进的艺术构思,彰显时代正气的形象塑造,富有荔乡诗意的绚丽画面以及荔乡借荔致富奔小康的现代景象,而红遍了大江南北,南方农村的荔枝文化一时在全国炮响,至今而不绝。
“一千、两千……数目对了。”钞票握在手里,笑意写在脸上。星岛湖的荔枝果农蔡伯从收购商手中接过大叠钞票走出收购点时,笑得见牙不见眼。此情景非影视片断,而是南流江畔的真实。每年五六月,荔枝成熟上市时节,合浦每个收购点前都人头攒动。一筐筐、一箩箩装满着红灿灿的“三月红”“妃子笑”“鸡嘴荔”等品种正有序地“排队”过磅。尤其是公馆香山“鸡嘴荔”,因入选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品牌,不仅在售价上持续走高,且在引领农村产业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植荔爱荔、借荔生财、以荔圆梦,已成了果农共同的心声,也成了在外打拼的人们守候美丽乡愁、筑梦故园振兴最抢眼的符号。
上班路上,花落衣领,柔柔地、暖暖地、湿湿地,一种梦犹未尽的感觉袭上心头。紫荆花开了,荔放花香、枝盘艳果还会远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南流江畔的荔枝当会更红,红水河岸的荔枝也当更艳。而借荔致富奔小康、因荔寄情梦故园,他乡固然,故乡亦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梦想,终将照进北海的现实,也终将照进千里之外故乡的现实。
新闻推荐
对许多农户来说,农历十一月后应该是进入休息、等待开春劳作的日子。但在合浦县石康镇白沙江村委窜沙坡村,村民们却一直忙碌着:一辆辆外地货车进入村里,把田间地头腌制的酸菜运往外地。元月13日上午,记...
合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合浦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