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官守和科举 ——宋代留给北海的一段记忆(3)

北海日报 2018-01-03 11:27 大字

廉州虽然边远,宋朝的统治触角却一应俱全。衙门里有人主事掌印,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落地生根,承担的赋税、征调也一样不能少。廉州的特殊位置,还被中央用以安置流放官员。遗憾的是,三百余年间这里的官方活动,留存下来可供详尽考实的资料相当有限,不过借助支离破碎的记载,仍可管窥到当年的一些场景与片段。

从来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海之滨的廉州,风光景色即使再美,可中原内地来的官员却往往水土不服,所以他们多不愿来此任职。于是,宋朝早年订下了规矩,各地州县两级的幕职官(文官中的最低层级)但凡称职,就能以代理知州的身份主持廉州及类似的岭南边远地区州衙,这被称为“摄官”。以后,才改由高于幕职官的京官担任,但仍大多属于低职高配的摄官。司马光就曾说过:朝廷因岭表属瘴烟之地,北人不便,不得不用摄官。《宋会要》记载:在宋朝第三代的真宗朝初期,数年间曾先后有四个外地人在廉州知州任上亡殁。宋真宗不得不为此下诏,命令从岭南人中考虑人选,并降低对资历身份的要求,凡符合者可以破格提拔到廉州知州的位上,至于不服水土的人就不必再安排了。诏令颁布后,一位地位不高的使臣级武官遂享受到优待,立马被越级提升做了廉州知州。这在内地当然绝不可能,不要说武官了,即使够资格的科举出身文官也不容易做到。

北宋中叶以后,官场冗官积压,内地衙门的实职日益紧缺,于是文臣从州县幕职小官熬起,历经层层考核、筛选,没有十年以上乃至于二十多年的光景,都难以挤进知州的门槛,武官的难度就更大了。但岭南边远地区例外,像一个左藏库副使(略高于大使臣级的武官)的冗官,便被派来做廉州的知州,皇帝给他下达的任命诏书:合浦之地,古为珠官,琦珍所聚,掌握致富,宜得廉吏为之守长。且蛮蜑荒远,难驯易扰,非夫武壮智略不能镇服。以是数者推择用汝,祗莅恩宠,益思善效。

这道诏书文字表达的意思是:合浦地方,珠宝汇聚,官长掌握财富,所以必须用廉吏担任。况且荒远边民难以驯服,非武勇才略者不能震慑。因多人推荐才给你恩宠,希望今后多思善政。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奖励措施。北宋以来,包括廉州在内的广西南部、西部的知州,只要能安抚边民不滋生事端,离任时都会受到优先褒奖。

宋朝最重科举选官制度,读书人因此无不以此为奋斗目标,不过,由于两广的文教水平低于内地,宋中央只能在政策上加以照顾。如司马光曾反映:全国各路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名额是十比一,而广南东、西两路诸州许多举子并没有达到要求,也按比例送来考试,这些人自知学力不够,无非是在京城考场里走上一圈。他们回去以后,便有机会当摄官。不用说,当年廉州考生就享有这样的政策照顾。据《宋会要》记载,南宋光宗朝的廉州知州沈杞上奏朝廷说:在以往的州一级初试时,廉州考生都要赶去东边的雷州(驻所在今广东海康县)考场,往来须坐船渡海,经常遭遇风涛之险。因此建议在本州自置科考初试,通过的考生再报送礼部,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由本州自行解决。朝廷批复了沈杞的要求,从此廉州的考生再也不用冒险远行了。

在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人性化规则不少,比如对慢性子或极度认真的人,就允许延迟交卷。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录了这样的例子:旧例规定,参加殿试的举人,黄昏时可以请求点上蜡烛答卷,到天黑以后才宣布终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殿试,来自廉州的特奏名进士科考生刘嘉猷和江西两位考生,点灯答题至一更四点,也就是大约将近夜晚九点,才最后交卷。这位刘嘉猷究竟是性子慢还是过度仔细,已不得而知,但他属于特奏名的类别还是值得说明一番。宋朝对参加科考屡试不中的人有一套特殊的照顾政策,被称为“特奏名”,具体规定是:凡参加过五次礼部省试中进士科的考生,年龄超过五十岁,和六次参加过省试中其他科的考生,年龄超过六十岁,都一律放宽要求,可以直接参加殿试并予以录取。廉州的老童生刘嘉猷答题缓慢,实在情有可原,不过最终还是能获得进士功名,被录用做官,也算了却了平生夙愿。

作者简介

陈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著名宋史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研究。主要研究宋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出版了《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等专著4部。

新闻推荐

广西首个!北海开通免费城市Wi-Fi 目前覆盖海城区和银海区55个热点区域,市民体验感觉网速很快

游客在连接免费Wi-Fi。电杆上的球状物就是相当于路由器的AP。在55个热点区域打开手机Wi-Fi页面,就可看到“魅力北海”免费Wi-Fi。南国早报记者许海鸥文/图12月27日上午,北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

合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