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兰与涠洲岛盛塘天主教堂(上)
近日与亲友同赴北海涠洲岛旅行,将岛上人文景观盛塘村天主教堂列为游览重点。
行前搜索百度“涠洲岛天主教堂”,该词条解释说:“涠洲天主教堂,是一所位于中国广西北海市涠洲岛上的天主教教堂,因位于盛塘村,故而又名盛塘天主教堂。该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修建,落成于1880年。该教堂为哥特式建筑……是广西沿海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词条提到教堂落成的时间,但没有提及建造者是谁。次日进岛游览,进入教堂门厅,看到壁上《涠洲天主堂简史》(“述录”者不详)云:“今日风景怡人之涠洲岛,乃先人开拓之成果矣。1853年范神父接任,大兴土木,经过十年之努力,一座雄伟哥特式教堂终于1863年落成。”把以上两份资料加以对照,可以发现,它们提到的教堂建设时间是相互冲突的。经稍加搜寻,笔者发现,在目前与该教堂有关的诸多论述性文字中,不少论述都是相互冲突的。为提供一种正确的涠洲岛文史及旅游知识,笔者认为,需要对以下几个相关问题作出辩正:天主教入岛的时间问题,盛塘天主教堂的建设时间问题,以及教堂的建造者究竟是谁或范神父(即范兰神父)与盛塘天主教堂的关系问题等。
首先需要弄清天主教进入涠洲岛的时间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于教堂建设时间的错误认识。上述资料之一《涠洲天主堂简史》认为,“范神父接任”(说明在他以前还有其他神父)以及教堂的建设起始时间都是1853年,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这个时间,天主教还没有进入涠洲岛。据《广西通志·宗教志》载:“同治六年(1867年),法国籍神父错士带着1500多名教徒上了涠洲岛……涠洲岛从此成为法国传教士的一个传教基地。”近年出版的广西首部海岛志《涠洲岛志》云:“同治六年(1867年),法籍神父与清粤督张树清上奏清政府重开海禁,移雷州、廉州船民于岛上,荒置数百年的涠洲岛田庐重兴;同年,法国天主教文神父带领流落广州的客籍入教难民江明兰、陈有荣等千余人来涠洲,先后在盛塘、城仔及斜阳各修建一座教堂。”这两份资料大同小异,都认为天主教进岛的时间是1867年。至于北海地区其他地方历史类文献,包括志书,如《北海市志》、《合浦县志》等,也均持同一观点,这说明,同治六年即1867年,天主教进入涠洲岛一说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由此也可看到,《涠洲天主堂简史》等资料所说的早在1853年(甚至更早)天主教就已入岛,以及现存教堂早在1853年就已开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次是盛塘天主教堂的建设时间和谁是教堂主持建造者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广西及北海文化学术界的观点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现存教堂的建设时间是1853—1863年(即所谓的“经过十年之努力”),这是教堂门厅《涠洲天主堂简史》里的说法。当然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前文已经解释。同时这份《涠洲天主堂简史》还指出了教堂的建造者是“范神父”。
第二种是百度词条所说的该教堂“落成于1880”或1879年的观点。该词条解释说,“在涠洲传教的法籍范神父,为解决宗教活动场所,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教徒最多的聚居点圣堂村(今盛塘村),花了10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教堂。”也就是说,盛塘天主堂建于1869—1879或1880年,也是花费了10年时间,是由范神父主持建造的。
第三种是《北海市志(1991—2005)》里提出的完全不同的说法。该书说:“清光绪二至三年(1876—1877年),法籍神父夫耶茔、鹤威里在涠洲岛盛塘村修建天主堂”。《广西通志·宗教志》里的说法与《北海市志》大体相同,只不过指出了盛塘村天主堂“是由法国籍神甫拉威、夫耶堇、鹤威里共同主持修建的”。这两本书都没有提到范兰神父。
(王雨晶,女,毕业于西安翻译学院亚欧语言文化学院法语系,现就读于法国里昂二大语言中心。发表有《广州湾第二十任公使贾布宜传略》等法国租借地广州湾法语历史文献译介类文章数篇。)
新闻推荐
红林大酒店专注缔造精品,今年特别推出188斤红林大月饼私人订制服务,以满足节庆市场的需求,为节日助兴,锦上添花。今年7月份,红林一个重达188斤的大月饼首度亮相合浦月饼小镇,饼面金黄、色泽均匀、油光...
合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合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