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书到一座文学馆

汉中日报 2021-10-20 19:36 大字

李振峰前些天,我看到了友人发给王蓬的上海一书店里《油菜花开的夜晚》每本售价388元的标签(原定价0.7元),想到有些新书当废纸论斤卖的情况,此等对照过于鲜明。

40多年前,路遥先生说,王蓬是陕西“最有后劲的作家。”贾平凹先生写了4000字的《王蓬论》,贾公说:“观事观物富于想象,构思谋篇注重意境,用笔轻细,色彩却绚丽,行文舒缓,引人而入胜。他很有才力,善述哀,长言情,文能续断之,断续之,飞跃升腾,在陕西作家中有阴柔灵性之美的,就不能不算他了。”贾公评价精当,概括全面,令我钦佩。20年前,陈忠实说:“《山祭》《水葬》是写那个时代生活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和历史的备忘录,应该留给这个民族的子孙,以为鉴戒和警示。”

40多年前,正在地里劳动的他接到参加省作协会议的通知,他身着干净的、有补巴的衣裤去了西安,是与会唯一的农民作家。他是在哪里写出来那么吸引人的作品?做那么宏大、深远的构思呢?王老师的张寨老屋使我充满了向往。

我曾造访过张寨村的王蓬旧居。几间夯土成墙的低矮瓦房,院子不大还曾挖地窖,院内有花有树有小水池。1958年王蓬全家从西安到张寨,数次搬家,曾住庙住养牛场,后自力更生修了这处房屋。房内厚墙上有一凹处内放书籍外挂布帘的“书橱”。在这里,王蓬从都市儿童成了农村少年,初中学生成了地道农民,种地干活到亦农亦文,从秦巴农家进了省城文坛,又从泥腿文人到专业干部。王老师在他的小院陋室中,当年曾看什么书?用了多少时间来学习?1982年陈忠实曾在信中问:“责任田要占您好多时间吗?”那时,年轻的王蓬,在繁重劳作之后,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写作,是什么样的精神动力在作支撑?是热爱文学,是要改变生活现状,抑或兼有?我在土房里,如处佛殿,肃立良久。2004年2月19日《人民曰报》登载陈忠实《关于一座房子的记忆》,陈老师写得真好:“我坐在小院里喝茶,又生出一份感动,一位重要的当代作家王蓬,就是从这个依然很不起眼的乡村小院走上中国文坛的。”我想,应该把这段文字刻石立在小院内,以纪念陈忠实和启示来者。那天中午,王老师招呼我们在附近农家乐吃饭。朋友问起陈忠实小院的往事,豁达乐观的王蓬老师侃侃而谈,说路遥的不平凡、贾平凹的大才情、文友们的好关系等等。说到陈忠实先生时,讲着讲着竟哽咽难言,满座动容默然……

我感到王蓬老师有四个情结,一是文学情结。他写作起步于50多年前,成名于40多年前,勤奋著书60多本1000多万字,取得的奖项、荣誉一整页纸都写不完,可谓著作等身!他任省作协副主席20多年,任市文联、作协主席15年,各级领导也对他充分尊重和礼待,但他本质上仍是文人一个,说话办事坦率质朴,与平常百姓并无二致。他与陈忠实先生相通相近,二公乍看都还保存着传统文人质朴之气质和些许农民淳厚之本色。并且,与农民、教师、医生、工匠、科学家等依恋本行一样,文学已与他的身心密不可分了。

二是劳动情结。他的勤奋非同一般,包括眼睛、大脑,还有那不知疲倦的双手和徐霞客般的铁脚板!写出《山祭》《水葬》,只要一部就完全可以在文学界安身立名了,但他仍不惧辛劳的踏访栈道,奔走丝路,跋涉高原,深入藏区,上山下乡,探寻河源……一走就是30多年,写出了大量的文化散文和传记文学,我看到的就有《中国蜀道》《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汉水汉中》《汉中栈道》《大开通》《长安古道》《茶叶》等等。

三是农村情结。农村农民离他始终不远。他熟悉农村、亲近农村,关爱农民、同情农民。曾记得在四川通江县空山坝,下午四点多钟,海拔两千多米空旷的风景区再无别的游人,只见路边三个八十来岁的老婆婆卖捡拾的鲜板栗,问多钱一斤,答:5元。王老师说:我们把几十斤全买了。婆婆笑说:6元一斤。他把几十斤全买了。走出10多米我回头看,三位婆婆笑着在分钱。在南郑区福成镇底坪村查看红军遗迹时,路遇一位84岁婆婆,手拿一把大锄头背着背篼,里面装着萝卜白菜等,让路时王老师谦恭地与婆婆说话,我看他还快速地把200元钱塞在婆婆手上,婆婆口中喃喃低语不知所云。

四是善友情结。他对同学同事、过往故人,一直是念人之好、记人之恩、赞人之长、助人之难。时常看到他写的祭友和赞人、评事、忆旧等文章,每每阅读,深为感佩。老屋翻建,他忙中有失,拆房工人急促麻利,把50多年来友人信函等一古脑儿连土墙铲运倒掉,王老师十分懊恼、自责老年痴呆了等等。又赶紧找人出钱付费在渣土堆里找寻,所幸还找回部分。几十年来,王老师对文化新人一贯关心支持,为人作序写文,少说有100多人。

多年来,常听建王蓬文学馆的议论,虽是此起彼伏,但常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王蓬先生亦是不表意见,平静如常。今年汉中市政协会议上,作家、市文联主席张芳提出建立“王蓬文学馆”的提案。这件提案引起了才学丰厚、颇具人文情怀的市政协主席严维佳的重视。文联提议、政协立项、文旅局办理,大家期待已久的王蓬文学馆摆上了建设议程,严维佳主席还带领宣传、文联、文旅等部门和汉台区政府、镇、村负责人专到张寨王宅旧房会商、指导。王蓬感谢文联、感谢政协、感谢严主席和众人关心,他说张寨的土房旧宅与弟弟共有,也符合政策通过了确权,40多年风雨侵蚀旧宅已属危房,现在把旧房翻修好挂牌作为文学馆就行了。一些朋友要出钱共襄,他表示由他们兄弟和两家小孩出资自建,谢辞各方捐助。王蓬对百十平米文学馆分布和展示内容初步规划,对全社会尤其是张寨村3000多村民开放,也欢迎学人捐献文学作品共展。王蓬文学馆建成必将为汉中文化史上一件盛事而载入青史。

民族文化因记忆传承而绵延不断,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王蓬老师传承文化、弘扬精神、传播知识、促进发展,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新闻推荐

让坐等办件变服务上门

通江开展“红色代办”服务让坐等办件变服务上门本报讯(杜文龙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帆)“石老,你申请给你家属办低保的事...

通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