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陈家坝 通江银耳发祥地

四川日报 2020-06-23 05:54 大字

巴中通江被称为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的发祥地和主产区是现在的陈河镇,原来的陈河乡陈家坝一带。

北魏时期,离陈河镇约5公里的涪阳镇开始设县,称“符阳县”,陈家坝就是陈河一带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

明初,陈家坝老场有20多家住户,主要交易药材、香菇、兽皮等农副土特产品,到明末,来这里赶集的人剧增,市镇逐渐扩大。

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陈家坝新街建成并正式开场,街道两侧房屋整齐高大,均系两层楼房,外侧傍河一律修有晒楼,可观鱼跃水流。有史记载,当年的陈家坝,街道两端和三条水巷都有木栅门,日开夜闭。街道都用宽1.5尺、长4尺的石板填铺,古木林荫,花草掩映。中街修有高大的禹王宫,其中的神像就高达1丈。下场口建有关帝庙,刘关张三尊坐像高7尺,庙前戏楼飞檐翘角,气势雄伟。

据民国续修的《通江县志稿》记载:“小通江河的雾露溪畔,突产白耳,以其色白似银故称银耳。”

随着银耳生产的发展,陈家坝的陈氏族人也以银耳发家,他们在陈家坝设点收购,将本地银耳送重庆、汉口、上海等地销售,并设立商号,开设店铺,设置钱庄。陈家坝人陈利生就在上海、重庆等地开设“金利成”商号,将陈河银耳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

银耳业的兴盛,也引来了大批外县及外省的商人,将布匹、皮鞋、皮衣、金圈、玉圈及其它装饰品和日杂用品等带到陈家坝销售。繁盛之时,陈家坝街道上共有住户72家216人,从商者67户197人。

清末民初,因为市面上有许多上海货杂沓而至,海客云集,掮客穿梭,加之街上还办起了一所仿上海样式的高等小学堂,陈家坝被誉为“小上海”,自此远近闻名。

如今,通江县有一座通江银耳博物馆,复现了当年陈河商贸老街的繁盛。

本报记者 史晓露 整理

新闻推荐

“教师兼职送外卖”发问权益保障

事件: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四川通江一名教师在节日期间兼职送外卖一事,通过自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事发后不久,该名老师辞...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