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如何破局?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5-15 06:19 大字

在青杠树段木上栽培的通江银耳。 受访者供图

农报眼

□程聪 本报记者 张立峰

通江段木银耳6月份就要上市了。可最近该县诺水河镇华均专合社的朱以华却告诉记者,他手上还压着去年产的1800多斤银耳。“价格太低,利润太少,不想卖。”朱以华说。

朱以华的情况不是个例。记者了解到,通江县诺水河镇、陈河乡等地均有耳农压货的现象。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调查。

破局“单产低”研发高产菌种

5月7日,记者在通江银耳的发祥地——陈河乡看到,耳农的种植规模有大有小。海拔七八百米的山林间以分散耳农为主,山下平坦的河谷地带则以集中栽培规模化公司为主。

陈河乡陈家坝村9社耳农邹旭一口气发展了22个耳堂,是一般散户的七八倍。“耳堂建设一般选择‘三分阳、七分阴’的地方,只要技术和管理到位,林下耳堂内一袋标准菌种的产耳量能有五两甚至一斤。”邹旭告诉记者,今年他的银耳单产达到5两,22个耳堂能用掉标准菌种 3800 袋,产耳量预计在1700斤。

“通江银耳的产量关键看单产。邹旭是专职管理,技术和管理到位,其单产量在全县处于较高水平。”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经济与改革股股长李江告诉记者,“但普通散户就没这么高了,通常只在3至4两,有的只有1至2两。”

为了提高银耳产量,通江在2017年提出了“一年止滑回升,三年实现倍增,五年稳步提升”的发展目标,在山下平坦的河谷地带进行集中规模栽培。在位于陈家坝村4社的通江银耳现代产业园内,由巴中市农业投资集团建设的110个耳堂即将全面竣工。公司技术人员任良平告诉记者,每个耳堂 66 平方米,能用菌种200袋,预计单产量4两,总产量8800斤。

通江县政协主席、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组组长闫丕川告诉记者,通江目前正在加大与全国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围绕银耳品种选育、高产栽培、野生菌开发等实用技术开展研发合作,创新银耳仿野生、半地下、智能化、自动化控温式等栽培模式。目前,“川银耳1号”“川银耳2号”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银耳单产比2011年提高了1倍,银耳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经过几年的品种更新、生产技术配套改进和近年来的创新栽培试验及现有高产典型挖掘,我们发现,依靠科技支撑突破瓶颈,提高单产量完全可行。”闫丕川说。

破局“销售难”拟建溯源体系

银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称,市场竞争激烈。李江告诉记者,通江段木银耳的市场价在500元/斤左右,通江有机段木银耳的价格更是高达1000元/斤以上。但主要竞争者福建袋料银耳的价格却在三四十元一斤。

在低价面前,通江耳农们损失很大。这些年,因价格战而被迫退出种植的通江耳农数量不少,耳农们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导致通江段木银耳产量变得更低,市场被逐步蚕食。

除了外部竞争的因素,李江坦言,通江银耳自我保护不力也有关系,“通江银耳一直缺乏保护和打假的手段,耳农们又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

“很多消费者钟情于通江段木银耳,高端市场是存在的。”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力滔告诉记者,通江段木银耳和外地袋料银耳从外观、气味和蓬松度上对比差异较大,只要稍加研究,就能分辨出来。这些年,通江段木银耳的营养价值一直受到高端市场追捧。

除了袋料银耳,通江段木银耳这些年还受到外地段木银耳的冲击。“比如远一点的有河南信阳段木银耳,近一点的则有广元青川段木银耳。”刘力滔说,外地段木银耳品质不差,通江银耳现在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新举措。为此,刘力滔主持起草了《通江银耳溯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统一包装标志,设置防伪标识,并建立详细的备案管理制度,确保产品流向全程可追踪。

“下一步,我们将举行通江银耳市场打假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业内专家、相关领导和主流媒体参加,对通江银耳的产品特性和主要销售平台等信息进行公开发布。”刘力滔说。

新闻推荐

三位女教师 守护乡村抗疫情

□刘鹏4月10日,通江县小学、初高中已经全面复学。有三位女教师,她们都出生在通江县兴隆乡渔池村。疫情防控期间,她们成...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