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有机水稻 增产又增收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0-15 06:21 大字

□程聪

9月下旬,在大巴山腹地的巴中市通江县春在镇文笔村500亩有机农业示范区的田头,机声隆隆,一片繁忙丰收景象。

“稻谷金黄,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四川顺和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光跃满脸喜悦地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需求从“吃饱”向“吃好”方面转变,大米作为生活必需品,走绿色生态之路,前景大有可为。

今年54岁的郑光跃瞄准和对接市场需求,从2016年开始,在春在镇、新场镇等乡镇开始试点,种植绿色生态水稻,走出了一条“有机”发展之路。

“有机水稻种植与传统种植不一样,全程绿色种植,从育种到播种、收获,当中用药、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严苛。”郑光跃说,所有用药都是统一采购、配送的低毒绿色农药,用药剂量、频次都有讲究,肥料也是使用生物有机肥。在防虫害方面,田间地头每隔30米还装上了“生物诱捕装置”,在这种环境下生产的大米格外香甜。

家住成都市武侯区的刘金平,听说有机水稻开始收割,给郑光跃发来微信,提前订购一百斤大米。“依托电商和实体店,开展线上线下销售。”郑光跃说,截至目前,线上销售200多万元,线下销售100多万元。

收入的增加,还带动了年轻人返乡创业。种植有机水稻脱贫的赵云泽,去年与在外务工的儿子沟通后,儿子回到家乡注册了家庭农场,在有机农业示范园区里搞管理,养殖了1000只生态鸭,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种植有机水稻,帮助村民丰产丰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结出的丰硕果实。”郑光跃坦言,下一步,将依托好粮油示范县项目,扩大种植面积,采用“一业带多业”的模式,将有机蔬菜、生态鱼、大闸蟹、小龙虾等经济作物套养(种)其中,做大做强“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用独特方式生产,保护独特的农耕文化。

新闻推荐

三名通江方言发音人获“国家证书”

三名通江方言发音人获“国家证书”近日,笔者从巴中市通江县文化馆获悉,通江县杨中南、钟正光、刘正绪3人获得由国家语委科...

通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