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进乡村 激发新动能 ——巴中市大力引进培育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巴中日报 2018-11-23 09:10 大字

本报记者 袁静

11月初,通江县空山镇迎来冬天的第一场雪,整个空山坝银装素裹。走在乡间小路上,镇长吴劲松欣赏着雪景,考虑的是如何将空山的旅游发展壮大。作为引进人才,吴劲松从走出校门的小伙子,经过多岗锻炼,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逐渐成长为一名科级干部。

随着巴中市一系列引进优秀人才优惠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爱农村、懂农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振兴乡村的事业中。全市乡村振兴大会也明确提出,要引进优秀人才,依托“巴山优才计划”深入实施引才回乡工程,着力改变农村人才长期“失血”“贫血”状况。

挑担子 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

2012年6月,吴劲松从重庆大学毕业,同年8月通过全市统筹引进到通江县工作。“刚到基层一线工作时,眼前一抹黑,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应该为群众做些什么。”吴劲松说,“但我心里并不害怕,与困难交友才能不断成长。”

在空山任职期间,他通过网络学习、请教专家等方式,学习核桃种植、畜牧养殖、村居建设、景村融合等知识,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连成一条心,一块苦、一块干。

努力没有白费,一套套新居建成了,产业园初具规模了,种养大户越来越多了,国家4A级景区成功授牌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频频出现空山的身影。每每看到这些,吴劲松心里总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因为这里面也有他付出的汗水。

和吴劲松一样,来自成都崇州的程闯,引进到巴中工作后,选择将农村作为施展才华的平台,一心扎根基层。2012年到平昌县扶贫移民局参加工作刚一周,他就被派到元山镇通木村驻点指导新村建设。一年时间,都吃住在村上。

现任澌滩乡人大主席的程闯,分管脱贫攻坚工作。如今,澌滩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形成了平昌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澌滩样板”。

铺路子 确保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2013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研究生廖坤,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怀揣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的梦想,来到巴山牧业工作。初到通江入职时,他志存高远、信心百倍、干劲十足。但随着时间推移,他思乡情愫越来越浓,生活保障等现实问题也不断显现。

在最彷徨时,通江县出台《关于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系列配套政策,廖坤通过考核招聘成为农业局畜牧站一名工作人员,享受到安家、落户、科研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没有了后顾之忧。2015年全市开展产业园区智力服务计划,他主动申请到巴山牧业继续开展服务,挑起了青峪猪保种选育的重担。他说,目前,巴中的特色农业产业正处于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发展任重而道远,更需要广大科技人员深度参与、积极贡献。

为让引进的优秀人才全身心助力乡村振兴,巴中市推行市、区县党政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优秀人才,设立高端人才服务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涵盖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20余项。对符合条件的“巴山优才”,通过选任、调任等方式,安排到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对新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可安排到县处级岗位任职;推选优秀的引进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确保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

作示范 辐射带动一方发展

放弃成都高薪工作,2013年,返乡创业大学生刘红利在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流转土地,成立南江宏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羊肚菌、虫草花、灵芝等高端食用菌的生产、销售及加工。吸引了周边6个村129户贫困户前来基地学技术、种食用菌,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

优秀人才的引进,带来的是“鲶鱼效应”,成为辐射带动、示范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的活力不断被激活。

根据出台的《关于实施“巴山优才计划”的意见》《巴中实用人才开发计划实施细则》等文件,巴中市将进一步强化乡村人才支撑,重点抓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鼓励在外优秀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增加到7.5万人,高技能人才增加到1.5万人,培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3000人。

新闻推荐

茭白套养小龙虾 一举两得

□程聪11月3日清晨,凉风阵阵。在通江县烟溪乡向家坪村,村民黄浪正下田收割茭白,查看小龙虾生长情况。“市场需求较大,必须加...

通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