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带头人 建好新农村 ——巴中市村干部苦干实干带领村民奔富路

巴中日报 2018-11-16 08:51 大字

本报记者唐霞

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帮扶培养,一大批“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被充实到巴中市村两委班子中去。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带领村民苦干实干,建设美丽乡村。今年7月,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对2017年度全市脱贫攻坚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一批村组干部获表彰,巴州区花溪乡兵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富良、通江县青浴乡文昌村党支部书记闫文录在列。

奔波忙碌换来村居好环境

兵山村山高路险、水源匮乏,村民靠天吃饭。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269人,2016年底退出贫困村。在决战贫困的几年时间里,张富良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大家说,他是个有魄力、有闯劲的村干部。

过去兵山村穷,全村没有一条硬化道路,产业发展更是滞后。在外务工多年的张富良有一定经济头脑,2014年,经村民选举成为村委会主任。2017年,他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当村干部,就要实实在在为村里、为村民办实事。”张富良说。

2014年,兵山村只有一条村道路,到社的路都没修通,到最远的村民家里要步行1个多小时。要致富,先修路。那段时间,张富良走家串户摸查情况,为修路做工作。他往返于政府、企业之间,申请援助资金,最终完成了12公里的村社公路硬化。

位于大山深处的兵山村,电网建设历史欠账多,基本采用小方杆、木电杆和裸线输电,设备和线路老化,低电压问题普遍存在。“遇到刮风下雨,树枝挂到电线上,就会短路停电。以前由于电压不足,猪草机等加工机械常常要等到深夜才能用。”张富良说。2015年,通过跟国网巴州供电公司协调,全力推进扶贫电网项目工程建设,兵山村的电网按时按质完成了安装改造。同年,张富良向政府争取资金,从镇上引水到村,覆盖村内公路沿线5个社所有农户,解决了群众一直盼望解决的饮水难问题。

真情为民赢得村民真心赞

兵山村平均海拔800多米,耕地也大多是碗一块、瓢一块的旱地,就地发展产业缺乏基础和条件,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好出路。但搬迁动员初期遇到的困难还是超出了预期。“大家像商量过一样,就两个字——不搬。搬迁难,难在群众心里有顾虑。”张富良一语道出了缘由。他决定先劝劝贫困户景大道。景大道是个木匠,乐于助人,在村里的口碑好,有一定的号召力。“你有手艺,搬到山下,找工作容易,孩子上学也方便。”一番恳谈,景大道第一个签了搬迁协议。就这样一个个做思想工作,兵山村集中搬迁安置村民131户478人。

泥巴垒起的土墙,竹子和木材架起的房梁,景大道祖辈三代人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生活了70年。景大道说,从半山腰下来要走两公里多的羊肠小道,半夜老婆生孩子,他请了三个青壮年,轮流用大背篓背了两个多小时才赶到镇卫生院。养了整整一年的大肥猪想要卖了给孩子交学费,却因为交通不便没有猪贩子愿意来买。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人住进了安置点的新房。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自己在村里的合作社务工,还向银行贷款3万元让老伴在产业园开了个小卖部。“多亏了村支书张富良的坚持,我们才有勇气搬出大山,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景大道说。

做实产业带领村民忙增收

如今,在青浴乡文昌村,绿树掩映中,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楼房拔地而起。住上好房子,培育好产业,在村支书闫文录等人的带领下,文昌村村民迎来好日子。

要想脱贫致富,关键在产业。闫文录带领村委一班人,先后到市、县农林部门请教,多次到其他村取经,反复对比各种适合的主导产业,决定将枳壳产业发展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枳壳能赚钱,我有三棵枳壳树,今年的果子卖了400多元。”听说村里要发展枳壳产业,村民袁家鼎第一个报名,他前几年种了三棵枳壳树,去年开始挂果,效益还不错。村里一发动,他把田间地角全种上了枳壳树。如今全村栽种枳壳超过1000亩。

文昌村还引进业主发展青花椒产业,并成立了文昌村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家不仅能够通过流转土地收取费用,还可以进园务工实现增收。按照“1线3片46个点”发展思路,打造了庞家河、高家坪、付家山三个种植片,已栽植青花椒8万株700余亩,套种辣椒300余亩。

闫文录说,接下来村里还将扩大青花椒和枳壳种植规模,力争枳壳种植再扩大1000亩,确保村民稳定增收。

新闻推荐

“童伴计划”让孩子健康成长 ——巴中市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报道之八

据统计,巴中市有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近5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近8万人,家庭贫困、隔代抚养、亲情缺失,严重影响...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