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13载 让古村落重焕生机——记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

四川日报 2018-06-30 07:27 大字

支部强不强 要看领头羊

6月28日一大早,铿锵有力的腰鼓声就在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村委会院坝里响起,院坝周围坐满了群众。在当地,至今仍保留着过“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的习俗。

舞龙、舞狮、扭秧歌……村里成立的文艺队带来精彩的传统节目。“一到传统节日,李书记都要把我们老年人组织在一起,免费耍一天。”80岁的村民卢兴富乐呵呵地说。

卢兴富口中的李书记,是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在界牌村担任村支书13载,带领村民强产业、兴文化,让这个过去的偏远落后村成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去年底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近10000元。□本报记者史晓露

强产业 村民腰包鼓起来

一进界牌村,只见紫色荆条花开满山坡,灌木丛里摆放着一个个蜂箱。眼下正是收获荆条蜜的时节,李荣华的儿子程柯文每天都要到养蜂的村民家里指导分箱、取蜜。

2017年,在李荣华的积极争取下,村里获得30万元特殊党费用来发展蜂蜜产业。养蜂是个技术活,村民不敢轻易尝试,为了找到带头人,她动员儿子辞去城里的工作,回村学养蜂,再给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采取的是‘支部+专合社+大户’的发展模式,如今已示范带动36户村民养蜂350箱。”程柯文介绍,专合社年底预计能销售蜂蜜2500公斤,按每公斤160元算,年底收入将达40万元。

除了蜂蜜产业,芦笋产业园、特色水果基地、家庭牧场、水产养殖……各种绿色生态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可是,10多年前,村民想都不敢想这样的景象。地处巴州区和通江县交界处的界牌村,是典型的高山村、旱山村、偏远村,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生产生活困难。2005年,李荣华当选为村支书。

“我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李荣华说,那些日子,她一边打报告、找领导、跑项目,一边组织村民筹资金、挖水沟、铺路基……最终硬化了6.5公里村道路、3公里村民小组道路。

基础条件改善后,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2013年,李荣华引进业主兴建芦笋产业园。可就在村民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时,业主因病退出了产业园建设。

“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腿都软了。”李荣华说,村民的田地都挖得找不到边界,还欠着挖掘机几十万元的租金、40多万元的村民工钱。与家人反复商量后,李荣华把巴中城区的住房作了抵押,加上家里全部资金,共筹得130余万元,垫付了村民的工钱和土地流转费用。依托产业园,她想出“套种玉米-养牛-酿酒”的循环农业模式,2017年产业园实现产值35万元。

就是靠着这些产业,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不到1000元提高到去年底的近万元。

兴文化 乡村旅游火起来

在界牌村村委会,有一排木屋,这是村里自建的村级文物博物馆——沙回坪博物馆,两个展厅内陈列着2000多件文物。每到节假日,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李荣华的丈夫程天兵还当起义务讲解员。

界牌村文化底蕴深厚,原名沙回坪、杀牛坪,有5000多年的村史,这里不仅是巴文化、三国文化、农耕文化的活化石,红军当年也在界牌村留下了著名的杀牛坪战斗遗址。

如何做好文化这篇文章?2015年,李荣华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考证,录制视频《秦巴古道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口述史》,整理出版《千古一村沙回坪》等3本书籍,请人编写了《秦巴古道界牌村》《美丽的界牌村》等5首村歌。

近年,界牌村还修建了“巴州区界牌红军烈士陵园”,成功创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接待游客1.5万余人。

实施乡村振兴,让李荣华看到了界牌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正在申报‘中国传统村落\’,要让文化成为界牌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块金字招牌。”李荣华说,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他们正在收集村里大学生的资料,筹备建立人才库,未来发挥界牌村的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新闻推荐

四川南向出海有了新捷径

□本报记者李美琪陈根在宜宾和钦州两座城市,这几天,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企业老板、员工,都对宜宾—钦州货运班列的全线开通比...

通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