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尘世一盏烛光 撷得一丝心安——读《苏东坡传》有感
◇内江市第一中学 范东青
初贬黄州,他纵苇高吟“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谪惠州,他甘之如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终去儋州,他奋而开拓“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苏轼,我读他、敬他,更多的时候我喜欢称他为“苏子”,感觉他是一位兄长,那么亲近,那么温暖,像点燃这纷繁尘世的一盏烛火,让我在飘摇风雨中撷得一丝心安。
2008年,正在准备保研考试的我突然被告知母亲患脑瘤,赶回家的时候,母亲已经认不出我了,眼睛迷离,神情恍惚,送她进手术室之前,医院安排人给她剪头发,我搂着她,看到头发一缕缕不断落下,我哭了,把她抱在怀里,她也哭了。母亲手术后几天,学校通知所有被保送的学生都要去山区支教,而我被安排到最远的山区---巴中市通江县,走的那天,阴雨蒙蒙,父亲再三叮嘱,好好去教书,不要牵挂家里……我泪眼朦胧,转身离开,去往大巴山脉的路千回百转,我的心也百折千回,苏子那一句“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更是让我痛彻心扉。来到通江县瓦室镇,看到孩子们都在教室里等我上第一课《在山的那边》,那是我给山里孩子编织的第一个梦想,我告诉他们走出大山,山的那一边就是繁华的都市,就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团聚,可以跟城市里的小朋友一样体会多彩的世界……那节课,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托着下巴望着窗外,那么清澈的眼神,那么憧憬的目光。在羁绊与牵挂中,我似乎寻得了一丝心安,大山的夜如此静谧,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只听到遥远的声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的心似乎也明朗了:生命的意义无处不在,只要能在多舛的生活里,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生命何处不温润,何处不精彩。
十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感受丝毫未减。最近再次翻开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字字珠玑,扣人心弦,“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苏子就是这样,经历沧桑岁月,却如此安适,比起激愤沉郁的辛弃疾,他更显得开阔明朗;比起归隐田园的陶潜,他更显得乐观执着。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与世无争、佛家的超脱淡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就了苏子伟大的思想境界,令人受益匪浅、推崇备至。
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感受到爱情的深刻,那么刻骨铭心;读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方可体会人生的旷达,那么真切平淡。纷扰尘世,又有几人能达到苏子的心境?只希望他的诗、他的词能点燃尘世一盏烛光,让世人撷得一丝心安。
新闻推荐
“裕德源”包装厂房“好彩头”饮料生产线南江沙河镇山林里散养的巴山土鸡“怡朵”糕点加工车间“老廖家”生产车间开栏的话:在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进程中,巴中市坚持围绕绿色抓工...
通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