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放养 全产业链开发 青峪猪:从濒临灭绝到市场“宠儿”

巴中日报 2018-05-08 08:41 大字

原生态放养

安全有机屠宰加工过程

本报记者 李秀东

从古至今,巴山土猪一直是巴山人主要的肉食来源。“杀年猪,熏腊肉,过大年”,这是几千年来巴山人的民俗文化传承。

巴山土猪的原生猪种叫青峪猪,主产于诺水河畔的青浴乡。青峪猪具有耐粗饲、腹脂多、适应性强等特点,现已被列入省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以青峪猪为主要养殖对象的“巴山土猪”已完成工商注册,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

A保种扩繁,生态放养绿色有机

由于养殖经济效益低以及受外来猪种的冲击等原因,前几年,青峪猪的养殖越来越少,几乎濒临绝迹。

为让更多人品尝到儿时生态土猪的美味,2009年,通江人张育贤放弃外企CEO工作,回乡带领村民发展当地的巴山土猪——青峪猪养殖。他带着几十位畜牧遗传方面的专家,踏遍通江深山老林,寻找纯正的青峪猪猪种。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陆续在通江、南江、万源等地甄选出8个血统36头纯正的青峪猪种公猪、300多头青峪猪种母猪。2010年,青峪猪原种场在民胜镇周子坪畜牧产业园区建起,目前原种猪场能够提供足够用于巴山土猪扩繁的纯种青峪猪。

为达到原生态饲养标准,张育贤创办的通江县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山林数百亩,按水质必须达到国家有机食品水质标准、土壤不含重金属、生态环境和植被和谐一体化、放牧场地大且开阔以利于有机猪轮牧放养的“有机生态放牧场”的标准,建立了有机生态放牧场16个,让巴山土猪过着“听音乐、吃百草、舔硒土、饮山泉”的悠闲生活。同时,公司还建立了有机饲料基地,种植有机玉米、大豆、小麦和红薯,确保饲料不受化学污染。

B打造全产业链,促进农户增收脱贫

品质第一的理念渗透在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者跟踪环节。公司采用“原种保护-仔猪扩繁-有机放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闭合式全产业链模式,构建猪肉履历全程追溯系统,确保产品的品质与安全。2011年青峪猪肉通过农业部门有机食品认证。

如何在销售上发力?公司推出“私人定制”模式,消费者认养猪仔公司按要求点对点配送,同时,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全网营销,开发“巴山土猪”APP实现生产全程直播、在线购买,线下专卖店和生鲜卖场合作,构建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体系。目前,公司生产的有机巴山土猪高级分割肉共100多个品类,并延伸产业链,生产香肠、罐头等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需求。

青峪猪在巴山牧业不断繁衍,逐步由衰转盛。2015年,巴山牧业被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和动物福利国际会展委员会授予“福利养殖金猪奖”。2017年11月7日,巴山牧业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巴中市首家上市企业。张育贤介绍,目前公司已通过“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农户”模式,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到2020年公司将带动1万户农户通过养猪稳定致富。

市农业局副局长韩中科介绍,今年巴中市新增5万头青峪猪,主要分布在通江、南江、恩阳和巴州区部分地区,下一步将围绕保种选育、扩繁增量、产品加工、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等全产业链,稳步推进青峪猪产业发展,努力提高科技化、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根据巴中市出台的青峪猪产业发展推进措施,到2022年,全市将建设青峪猪扩繁场15个,存栏父母代种猪30000头,年提供断奶仔猪不低于50万头;建成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100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家庭农场400个;初加工能力达40万头以上。引进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毛、皮、骨、血等副产品,提升青峪猪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新闻推荐

巴中市获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720万元

(记者唐霞)4月25日,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巴中市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金720万元,依托通江县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建立以“政府+村民委员会+生...

通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