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银耳”带来富民大产业

西南商报 2017-12-06 07:36 大字

□本报记者 李鹏飞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动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按照“源头可追溯、供销可查询、品质有保障”的思路,顺应市场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打造出不少“川字号”安全放心特色品牌农产品,逐渐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

昨日,西南商报记者采访获悉,在位于“中国银耳之乡”的四川巴中市通江县,有一家由当地供销社组建的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农副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通江县银耳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多年的发展,保持了多年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其早已成为当地,乃至代表四川的一张烫金名片,品质与品牌更是深入人心,深受消费者喜爱,也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突出重围

供销社“挺身而出”

如何改变通江银耳产业在发展中遭遇的瓶颈,使其真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走向更为宽广的市场?

据了解,近年来,通江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产业兴县”发展战略,把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的主要产业来抓。县委、县政府制定了银耳倍增计划,并设立了财政专项资金。此外,还出台了《通江县招商引资办法》《关于财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为通江银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项目支持。

同时,作为与“三农”联系最紧密的供销合作社,通江县供销社“挺身而出”,不仅领办了通江银耳协会,还组建了四川省通江县银耳有限责任公司,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助农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现代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通江银耳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我始终觉得银耳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当地的农民。” 四川省通江县银耳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路玉成说,公司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机制,建成了稳定的食用菌原料培育和生产基地,并直接与农户签订订单实现了产销对接,“公司通过合作社与农户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发展集约、规模化发展,一改过去分散农户势单力薄的劣势局面。同时,为农民在产前提供菌种、产中提供技术服务、产后保障销售,实现了产业链条上的全方位服务。公司还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标准化生产基地,把技术服务送上门,不仅做给农民看,还带着农民干,提升了农民培育银耳的积极性,让农民致富有了保障。”

此外,通江县供销社成立的通江银耳协会,还从规范银耳生产、销售、商标使用等环节入手,制订了通江银耳生产规程,申请了“通江银耳”地理标志商标,并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市场上假冒伪劣银耳产品的查处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助推通江银耳产业规范发展。

主动出击

打造全产业链

“公司从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15.11万元,到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954万元,业务经营在大气候的影响下,保持了七年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确保了七年不亏本的良好局面,”这是四川省通江县银耳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给记者的一组数据。

这些好业绩的背后,也与该公司利用多渠道、多媒介,积极主动的开展宣传推广有着很大的关系。据悉,2015年,公司参加了由四川省商务厅举办的“川货全国行”活动,把通江银耳带到了大东北。此外,公司还在京东、淘宝天猫、“供销e家”平台建设了自己的旗舰店。公司还积极展开“农超对接”,把优质的通江银耳先后送到了重庆、达州、巴中等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和超市。现在,公司的“雪花”牌通江银耳、黑木耳、香菇等系列产品已销往上海、广州、武汉、南昌等地,有的还远销新加坡、泰国、美国等地,产品深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如今,该公司已形成了农户种植、产品回收、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网络配送的全产业链,还带动了周边600多户农民共同培育银耳,共同致富。

新闻推荐

路蓉:经营好“小家”建设好“大家”

扶贫助困最美家庭通江县路蓉家庭家训:爱不轻言放弃勤劳改变贫困路蓉,现年40岁,高中文化,来自通江美丽的“高山水乡”澌波乡高花村。谈起路蓉家庭,许多人都会伸出大拇指。路蓉,一个温柔的女人,用柔肩...

通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