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培育产业带动 创新模式推动 力促贫困妇女脱贫增收致富奔康

巴中日报 2017-10-30 06:07 大字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崔郁与通江县返乡创业妇女巨小琼亲切交谈

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吴旭在恩阳区调研指导妇女儿童工作

巴中市妇联

近年来,巴中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巾帼脱贫行动总体部署,坚持培育产业带动、创新模式推动,有效促进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脱贫增收、致富奔康。截止2016年底,全市女性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17.5万人减少到10.38万人,涌现出7600余名妇女致富带头人。

实施“三级联动”,汇聚推进合力

一是党政主导推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妇女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妇女减贫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落实问题、责任、任务“三张清单”,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听取巾帼脱贫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各类具体问题,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均足额预算妇女工作经费。巴中市巾帼脱贫行动组织领导、工作部署、经费落实“三到位”,有效保障了贫困妇女在脱贫的道路上不掉队、得实惠。

二是部门协同推动。围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建立了由妇联、扶贫、财政、民政、人社等12个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巾帼脱贫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妇女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定巾帼脱贫实施方案,召开巾帼脱贫联席会议8次,解决巾帼脱贫行动推动中的具体问题27个,2.9万名患病贫困妇女免费诊疗,2.31万名贫困妇女实现易地搬迁,举办困境妇女儿童关爱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募集关爱基金43.1万元,看望救助困境妇女儿童2600人次,巾帼脱贫行动扎实有效。

三是干部帮扶推动。在落实“五个一”+“1”帮扶力量基础上,全市每一名党员干部再结对帮扶1—2名贫困妇女,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落实定目标、定任务、定项目、定措施和建帮扶台账的“四定一建”帮扶机制,确保沉下去、贴着帮。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直工委、市扶贫移民局,联合倡议全市党员干部参与“关注女性健康·奉献微薄力量”微心愿活动,为5.7万名贫困妇女赠送“四癌”保险,增强了贫困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

搭建“三类平台”,培育特色产业

一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按照“村有脱贫产业、户有脱贫项目、人有脱贫技能”的脱贫工作思路,长短结合精选产业项目。以家庭为单元,积极发展“五小经济”“五园经济”“五个万元增收工程”等家庭种植养殖业,建成巾帼畜禽规模养殖场1460个。以连片为依托,结合核桃、茶叶、巴药和生态养殖、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主导产业布局,培育“何大妈口香豆瓣”、弘昌农业等“妇”字号企业、巾帼示范基地、女性专业合作社、女性社会组织1360个,带动3.2万余名贫困妇女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以园区为载体,坚持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培育忆莲山庄、李家大院等巾帼乡村旅游山庄和农家乐1620个。

二是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将妇女培训纳入全市民生事项,市、区县财政每年预算妇女培训专项经费120万元,千方百计提升妇女就业创业技能。全面整合资源,集聚组织部门的女干部培训、人社部门的就业能力培训、农业部门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商务部门的电子商务培训等培训项目,大力拓展妇女技能培训渠道。积极创新模式,探索“高校(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妇女”“部门+专家+妇女”培训模式,加大政策、理论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举办巾帼脱贫讲堂、妇女创业讲座,着力提升妇女综合素质。坚持按需培训,根据不同妇女群体的需求,制定“菜单式”妇女技能培训计划,分门别类开展专题培训,让每位贫困妇女都有一技之长。近年来,全市开展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580场次,培训贫困妇女4.6万人次。

三是搭建多元投入平台。保障财政投入,以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为契机,围绕“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大农业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巴山新居”、新农村聚居点、扶贫村及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资金,鼓励扶持妇女发展巴药种植、有机果蔬、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见效快、效益好的特色产业。创新金融扶贫,设立***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妇女小额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就业小额贷款的撬动作用,近年来全市发放各类贷款6.7亿元,帮助妇女发展特色产业,带动13万余名城乡妇女创业就业。吸纳社会资本,落实创建省级创业城市等惠民政策,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在外成功女性回乡创业,已回引的270余名女性,成功带动1.1万名贫困妇女就地就近就业。

创新“三种模式”,拓展方法路径

一是创新“集体经济+贫困妇女”双赢模式。探索创建“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贫困妇女”的脱贫工作模式,在深化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大盘活”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利用在贫困村建立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用市场手段经营开发,对经营资产、财政性支农投入量化股权,实行贫困妇女配股40%、所有农户配股40%、集体持股20%,贫困妇女实现“双轮持股、二次分红、脱贫退股、集体增收”,有效推动贫困妇女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示范基地+贫困妇女”互促模式。充分发挥市妇女创业就业促进会的作用,让各类资源共聚、多种信息共享,实现合作双赢、抱团发展,互促“妇”字号企业做大做强。探索创建“促进会+基地+贫困妇女”的合作模式,通过保底分红、产权入股、代管托养、保底收购等,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如巴州区美康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创新妇女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合作社+妇联+妇女”的现金入股保本分红、现金入股按月分红、工资入股按月分红、期权认购获利、奖励分红“五大分红”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特色花卉产业,已带动周边6个村360名妇女群众增收致富,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创新“龙头企业+贫困妇女”共享模式。探索创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妇女+电商”发展经营模式,鼓励贫困妇女通过依法流转土地使用权、林权、原材料、生产资料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利用扶贫信贷、创业小贷、妇女小贷资金和自有资金等入股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家庭农场,把贫困妇女卯在产业链上。如弘昌农业、罗村茶业、七彩农业等32个巾帼示范基地,通过采取流转土地的方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强化产业经营管理,大幅提高了产业发展效益,带动1.3万名妇女增收致富。充分利用市、区县电商产业园,培育女致富带头人30余名,通过电商向全国各地销售生态、绿色产品,实现网络销售2.4亿元。

建立“三大机制”,强化工作保障

一是建立责任刚性落实机制。主动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推动各级各部门落实“两个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巾帼脱贫有序有力推进。把妇女脱贫工作纳入全市妇联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干部培养交流、提任选任、年度评优条件,对推动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格问责。

二是建立激发自主参与机制。利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常态开展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相关政策宣传,面向群众的集中宣讲2240场次。扎实开展“巾帼建功”“双学双比”、家政服务技能大赛等各类活动350场次,组建巾帼志愿服务小分队、巾帼互助小组开展志愿服务1400场次,增强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由“他扶”向“自立”的根本转变。

三是建立统计监测复核机制。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在贫困妇女人口信息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对贫困妇女人数变化进行跟踪监测,确保贫困妇女不漏评、不忽略、不掉队。由村(居)妇联主席牵头,每年初对脱贫人口识别、信息更新登记进行复核,对因灾、因病、因学、因残等各种原因返贫人口进行详细登记,及时跟进帮扶措施,确保贫困妇女实现“人人脱贫”。

新闻推荐

回乡发展 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苟波在管护核桃。□张敏文/图作为乡亲们心中传奇的优秀青年,在积攒了人生“第一桶金”后,通江县麻石镇长河坝村的苟波放弃了大城市安居乐业的生活,携妻子返乡,倾其所有积蓄,投资种植养殖业。近日,笔者...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