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绽放在巴山的“指尖”文化

巴中日报 2017-10-18 13:04 大字

剪纸展演

作为巴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通江,民间剪纸遍布,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特别是每逢国庆、春节等喜庆节日,通江人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以烘托节日气氛。

通江剪纸具有浓厚的乡土田园气息,内容表现上多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农村生活场景等,重在反映现实生活,富有鲜明时代气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化与时代文化由浅入深的浸透,通江民间剪纸艺术家突破传统,大胆革新,融合南方剪纸灵巧多姿和北方剪纸粗犷朴实的特点,形成通江剪纸粗细有致、刚柔相济的风格。

A:发展剪纸文化在巴落地生根

上个世纪60年代,祖籍贵州省思南县的李立生辗转来到通江县澌波乡,与当地女子易维中喜结连理,生下独生女儿李怀玉,也将剪纸艺术带到大巴山。

为了让自己所学的技艺传承下去,李立生萌生创办一所农民艺术学校的想法。1983年春天,四川省第一所农民艺术学校——澌波乡农民艺术学校成立。当时学校条件非常艰苦,校舍就设在供销社楼上一间不足80平方米的房子里,不收取学费,只收取一定的资料费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首批学生有40多人,均来自本地。

1985年,达县地区文化工作会议在澌波乡召开,农民艺校因此名声大振,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省外的学员也纷纷前来学习。学校开办的17年间,共招收来自四川、吉林、新疆、广东、重庆、湖北等地的学生1200多名。

1987年,时任日本姬路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福田一郎先生,从报上看到有关澌波乡农艺校的报道后,从日本姬路市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希望农艺校能够选送一批剪纸作品到日本展出。信中还特别赠诗一首:“通江姬路千里隔,鸿雁传书结友情。长江水连富士山,世世代代友情传。”日本友人对于通江剪纸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和剪纸艺术家李亚雪、李皓迪合影

B:传承形成独特的巴山文化

自11岁跟父亲学习剪纸伊始,李怀玉就没有停下手中的刻刀,她喜欢自己做刻刀,用两张竹片夹着钢锯皮,再用缝衣线紧紧缠绕,好用还不硌手,用废书当蜡板,废物利用成本低。

虽然创作生涯极其坎坷,但为了让通江剪纸艺术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李怀玉从未止步。剪纸对李怀玉来说,不仅是她生活的精神之源,更是她茁壮成长的物质之基。剪纸艺术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命运,而且也彰显了她的人生魅力。

由于从小生长在农村,李怀玉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她的作品可以看出,她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剪纸作品主要反映大巴山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也宣传反腐倡廉、反映老百姓的新生活新风貌:《银耳歌》剪纸作品,描绘出农民喜获丰收的愉悦心情;《沼气进了家》刻画出了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巴山背二哥》背负沉重的货物,脸上的汗水清晰可见,勤劳、坚毅的神情展示出巴人特有的个性……通江剪纸重点反映了巴山大地发展的巨大变化,这些都是大巴山特有的风土人情。

如今,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整合,通江剪纸已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风格,成为颇具影响的民间文化艺术。

C:发扬走出大巴山面向世界

为了让通江剪纸走得更好更远,近年来,通江县积极申报非遗传承人,发展剪纸产业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

“现在前来学习的人很多,剪纸培训政府也很支持,我对发扬通江剪纸文化充满信心。”李怀玉告诉记者,愿意学习剪纸的,她都免费教、免费提供原材料,还可以帮忙销售。

在李怀玉的影响下,从11岁开始学剪纸的女儿在剪纸方面小有所成,2011年参加“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5周年”全国书画展览获三等奖,2013年参加巴中市书画展获二等奖。

从生根发芽到蓬勃发展,通江剪纸艺术不断开拓创新,迎来了发展新格局。今年6月,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举行,通江县剪纸艺术家李亚雪作品《银耳姑娘》、李皓迪作品《川陕苏区新貌》得到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高度评价,并被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收藏。

为更好地发掘和传承通江剪纸艺术,通江剪纸艺术家们还通过办剪纸艺校,让剪纸艺术走进中小学课堂。如今,通江剪纸不仅在大巴山发扬光大,这门文化艺术也走出了国门,到日本、韩国展览。业内人士认为,剪纸艺术选择了通江,通江这片民风厚重的土地也滋养了这门艺术。(本报记者刘旭)

新闻推荐

巴山牧业成功上市“新三板” 成巴中首家上市本土企业

四川经济日报巴中讯(记者何菊)近日,证监会正式批复,通江县巴山生态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为巴中市第一家上市本土企业。该企业主要从事青峪猪(巴山土猪)的保种、种猪繁育、生猪...

通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