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背上镌刻千年风雨
远眺得汉城全景。
得汉城村南门上遗留下来的古代石刻。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得汉城不是城,它是万山丛中崛起的一处堑岩,地处通江县城以北45公里的永安镇。说是城,却不过几十户农家散落山顶。它因其地势险峻,扼秦蜀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蜀中名胜》记:刘邦为汉中王,招募賨人,平定三秦。国相萧何留守巴蜀,并以得汉城为根据地储粮屯兵,刘邦据此以通饷道,击败西楚霸王项羽,灭楚兴汉而得天下,后赐此地名“得汉城”。
这座号称“四川八柱”之一的得汉城穿越米仓古道一路走来,记载着从秦汉到现代的战争奇迹,纵驰华夏文明两千多年史卷。如今,硝烟匿迹,这座形如龟背的古城可否安好?还留下了哪些可以踏行的历史文化轨迹?
8月21日,记者来到得汉城,探寻这座拥有千年兵戈文化的古村的密码。
曾经的风云
数次遭遇硝烟
历史文化厚重几许
8月21日早晨,记者驱车从县城出发,一路山路崎岖,大约行车50分钟,便来到一处小山脚下。这座小山,山形奇特,从西往东看,貌似鹅头。原来这就是传闻中的通江县永安镇得汉城村。
在逶迤连绵千峰万壑的大巴山中,得汉城声名远播,是因为它承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自有它的特别处。
“你若站在高处,这座椭圆形的山体,则更似一伸着长颈、尾南头北的上岸乌龟,背靠群山,四周皆30余米高的悬崖陡壁。得汉城地形与其它巴蜀古城堡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坐落在三层台地之上。位于底部的台地称为 ‘中坝里\’,位于中部的台地称‘二古楼\’,城堡自身坐落的山巅台地称为 ‘高古楼\’。每一级台地,其边缘皆由接近环形的绝壁悬崖构成,形成一圈天然城墙。得汉城在其间构设有东、南、北、楼子等四座城门控制与外界的通道。”永安镇文化站站长付绍春给记者介绍。
为了探访得汉城的历史,记者走进了杨贵德老先生的家里。老先生已经年过七旬了,是当地非常有名的文化人。
“在山上有古县城遗址,还有古代衙门制作的‘囚凳\’。至于秦汉以来的瓦当等物,那就很多很多了。”杨贵德老先生介绍。
在他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得汉城北门遗址。
盘旋的山路,土垒石砌的城墙,石头修建的险要城门,城门上用于插入门闩的孔洞全都还在。在城门外,一面陡峭的石壁上,古人留下的诸如“固国不以山溪险,成城全靠众志坚”之类的约莫上千字的题刻也清晰可见。
“据专家考证,最早的题刻还是汉代留下的,可惜天长日久风化模糊,现在已看不到了。”杨贵德老人不无惋惜地说。
“汉初萧何曾在此储粮屯兵,南宋洋州州衙曾设于此,清代县署曾迁此3年,红四方面军曾将大本营驻留此地……”说起得汉城的前世今生,杨贵德如数家珍。
古村的现在
入选省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进入视野
得汉城成名于战事,是冷兵器时代的必然选择。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曾经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地势显赫的得汉城,如今已经成为独处一隅的山城。
当天,记者顺着得汉城的山路走了半小时。一路上,仅是依稀看见了几户散落在林间的人家。路上的行人,除了当地的老百姓,偶尔会有一些骑游的旅游者路过这里。
“如今,得汉城早已破败荒凉,作为练兵地、县城、‘八柱\’之一的名声都早已成为历史。今天的得汉城已然更名为得汉村。居住了几十户当地的老百姓,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仅仅剩下一些老人留守在村子里。”付绍春介绍说。
如今,得汉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被青绿苔藻铺陈,荆刺缠绕,千年石梯正在一点点地被自然风化。村子里,由于当年红四方面军设为总后方基地之故,每一座三合院的农舍都与红色有着联系。这些农房既是红军旧址,又是民居。里面居住着当地老百姓,比如红军造币厂的张家大院、川陕经济总公社的李家祠堂等。
付绍春说:“得汉古城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现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遗址上残留的遗迹保存不多;二是学界历来疏于对它们的研究,传世的研究成果稀少;三是社会各界皆忽略其文化价值。”
随着近年来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有了文化传承的意识。由于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2017年3月24日,通江县得汉城村入选第三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单。
“眼下,我们村里都在呼吁先行启动相关文化遗产的资料搜集工作,把得汉城的历史文化进行详细研究,并获取必要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增加‘重建得汉古城\’的希望。”付绍春说。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巴中讯(记者何菊)近日,巴中市首家中心镇供销惠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通江县民胜镇供销惠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开业营运,标志着乡镇供销社为农综合服务平台诞生、供销社综合改革又迈出新的...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