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巴”字号品牌更响亮 ——巴中市围绕“生态、有机、绿色、富硒”打造特色农产品
"巴食巴适"特色农产品--竹荪
"巴食巴适"特色农产品--通江银耳
游客在南江元顶子茶场体验采茶乐趣
本报记者刘旭/文罗曼祯/图
曾经,巴中人空守着高品质的核桃、银耳、金银花等土特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自产自销甚至自产难销让不少农户难以增收。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巴中开始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特色个性不足、精深加工不够、文化内涵不深、企业规模不大、资源整合不力、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推动农业转型依托天然优势,巴中发展特色农业有底气
空山黄牛、南江黄羊、巴山黑猪、通江银耳、南江核桃……只要提起巴中,人们就自然地想到巴中的绿色生态农产品。高品质的产品,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是基础,也是关键。
巴中,有天然的生态优势。全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多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相对湿度76%,日照时数1470.6小时,雨量1198.9毫米。森林覆盖率高达57.6%,高出全国30多个百分点,是千年润泽的巴山绿肺,自然赋予的巨大氧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成都理工大学对巴中市主要农产品及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表明,全市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生命元素硒、锌、碘含量均等,传统的茶叶等特色优势农作物产区,硒、碘、硫、锌等生命元素和营养元素较为丰富。同时,空气洁净,常年蓝天白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8.9%,负氧离子含量居全国之冠,空气质量常年达优。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全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生产“生态、有机、绿色、富硒”农产品的绝佳选择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巴中市茶叶内含物丰富,巴药有效成分含量高,通江银耳享誉中外,畜禽水产品种独特。
除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巴中市的产业基础也在不断加强。2012年,巴中市被列为全省盆周山区“绿色生态型”现代农业创建市,已编制完成《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规划》和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专项规划,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示范强市转变。
日趋重要的区位优势也在凸显。全市大力实施交通“148”工程,以1个机场、4条铁路和8条高速公路为骨(构)架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加速形成。巴中到成都300公里、到重庆仅250公里、到西安410公里,与重庆、西安、成都三大城市形成3小时经济圈。
而且,巴中市是连接成渝和关天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粘合地带和南北东西要素聚集的经济走廊,既是华南、华东地区向南部、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市场的必经之路,也是华北、东北地区南下西南、南亚、东南亚的一条重要通道。
国家政策的特殊支持让川陕革命老区巴中焕发生机。巴中市五县(区)均是贫困地区,是国家振兴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的支持重点,均属全国产粮大县,均列入四川省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和60个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扩面工程实施基地县,均已经步入“万吨”县行列。
坚持五大原则调整产业结构,让特色产业优起来
如今,走进巴中各县区,猕猴桃、葡萄、茶叶等产业遍地开花,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连成片、形成势的现代农业正改写着巴中农业传统印记:产业规模较小,不成气候,“背篼装不完,火车拉不满”。
改变的背后,首先是巴中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只有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生态、有机、绿色、富硒\’农业,才能走好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计划到2020年,巴中市核桃、茶叶、巴药三个农业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0万亩、100万亩,综合产值均达100亿元。
打好生态绿色产业品牌,关系到绿色农业产品的持续发展。如何走好绿色农业这步棋?
——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绿色生态这一核心,按照全域全程全产业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的发展路径,把守住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发展“生命线”,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巴中“生态、绿色、富硒”的优势,重点做好“绿色”“特色”和“精品”文章,立足山区农业多样性、复合经营的农业特点,克服山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小而全、多而杂的弊端,巩固提升粮油产业,大力发展茶叶、巴药、食用菌、生态蔬菜、生态畜禽和生态水产业。
——坚持复合经营、整链打造的原则。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鼓励发展粮经复合、种养循环等多种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模式,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营销,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打响“巴食巴适”品牌,走出一条品牌响、市场旺、流通畅、加工深、产业兴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
——坚持科技支撑、现代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实施现代农业重大工程,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企业进园区、园区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安全高效的原则。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各项改革,激活农业内生动力。坚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构建绿色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主体活力迸发,管理顺畅高效,制度保障完备的现代管理机制。
深挖资源优势做到内外兼修,让“巴”字号品牌更响亮
通江县的青峪猪,最早叫巴山土猪,饲养历史悠久。该猪膘肥肉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价值极高。然而,受“白猪”市场冲击,青峪猪种一度濒临灭绝。
青峪猪是大巴山独有的猪种。“把猪散放在树林中,食野草、饮山泉,才是市场上受欢迎的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育贤说。该公司的生猪、猪肉获法国国际生态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四川省第一家获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的生猪生产企业。
品牌是市场的开门砖。产品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打出一片天,打铁还得自身硬。提品质、练功夫,巴中“内外兼修”——
修“内功”:围绕创建国家质量示范市,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巴中市先后制定了茶、药、菌等地方品种一系列生产技术标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产业成链式发展,大力深抓农业加工业。
强“外推”:大力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创建了“巴食巴适”“巴中云顶茶”区域公用品牌,驰名省内外,打入“北上广”。通江银耳、巴山土鸡、南江黄羊、空山黄牛、巴山黑猪等特色产品品牌个性凸显。“天岗银耳”、通江银耳分别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天府七珍”首位;罗村茶、云顶茗兰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巴中云顶”红茶荣获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特等奖。
内外兼修中,空山黄牛、南江黄羊、巴山黑猪、米仓山核桃、通江银耳、巴中云顶茶、巴药……日渐成长为市场上靓丽的“明星”、消费者的“宠儿”、巴中持续发力的“绿色增量”。
未来奋斗目标推动“五大跨越”,做大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绿色经济
如何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凸显全域产业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
《巴中市“十三五”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指出,未来五年,要推动“五大跨越”,初步形成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的决策部署,努力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建成全国知名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生态、有机、绿色、富硒”的特色农产品。到2020年,预计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15亿元,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11500元,推动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绿色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具体而言,新建高标准农田105万亩,农业产业道路10000公里以上,沼气工程90处。耕地地力提升1个等级;新增优质专用粮油基地30万亩,特色经济作物基地80万亩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种养循环示范区25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50个,水产健康养殖园区50个。新培育龙头企业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个,家庭农场650家,专业大户5000户,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0个,无公害农产品覆盖率达90%以上,特色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达60%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3%以上。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在2018年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膜回收集中处理率达5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追溯平台经营主体入驻160家,农产品、畜禽、水产品省级例行抽检合格率达98%,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网络覆盖乡(镇)达70%以上,农村电子商务覆盖率达50%以上。
“巴中农产品品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扶贫开发的有力措施。”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只有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精心组织,整合品牌,加强监管,创新机制,采用龙头带动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促进巴中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响“巴”字号品牌。
新闻推荐
杨永泉为学生普法人物档案杨永泉,198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法律硕士,现任通江县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科长、公诉科副科长、派驻沙溪检察室主任。七年的时光雕琢打磨,使他逐渐蜕变成熟,成长...
通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