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座陵园 讲述民族精神的传承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3-30 06:12 大字

编者按

清明时节,寻根问祖,追思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哪些元素最值得回顾与细究?有个答案是:民族精神、家族气质。昂扬的精神和积极的家风是国与家以及个人生存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代代传承。这个清明,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个截面,感受传承的力量。

□本报记者 左杉

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拔除杂草……每天清晨到烈士陵园清扫,已成为今年65岁王建刚老人的生活习惯。在他眼中,这些依山排列的烈士墓碑,就如同当年一个个勇敢奋战、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

王建刚是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人,他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义务扫墓已有22年。他说,随着清明节的到来,烈士陵园比往常热闹了许多,“不少群众来这里祭拜先烈,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山腰之上。

据历史记载,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后,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苏区。此后,这里被称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陵园所在地王坪村当时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医院所在地。那些在反‘围剿\’作战中负伤的红军指战员分别从前线送至王坪村,伤病员最多时达3000多人。因缺医少药,营养不良,伤势恶化而在医院牺牲的红军战士达万余人。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在王坪村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同年冬陵园落成。”3月28日,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薛元勋给记者介绍了陵园的来历。

红军烈士陵园占地350亩,是国内安葬红军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之一。“父亲交代,要我给先烈们打扫墓地,不能忘本。”王建刚的父亲王成现是老红军,1932年红四方面军入川时参加了红军,负责送信和看护伤员。新中国成立后,王成现总爱到烈士陵园里转悠,回忆当年照顾过的红军伤员以及牺牲的红军战士们。

“你是红军后代,以后就是再忙也要抽时间打扫、清理先烈们的墓碑。”父亲去世后,王建刚一直记着父亲的嘱托,成为烈士陵园一名不领工资的员工。44岁那年,王建刚因意外导致左腿残疾。从家里到烈士陵园原本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需要50分钟。尽管如此,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王建刚还是每天坚持着。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和小孙子也不时会来陵园一起清扫。

在烈士陵园内的山顶,是一望无际的无名墓碑群。每一块墓碑都傲然挺立,俯瞰着山川。

这里安葬着红军烈士遗骸。

2011年10月,当地政府决定,将散葬在全县的红军烈士迁葬到王坪村红军烈士陵园。任务下达后,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组织到迁墓现场,为红军烈士送行。乡亲们为烈士洗净骨骸,重新收殓。乡亲们仅用了3天时间,就将全县散葬的一万余座红军烈士墓迁移至陵园,现在整个陵园共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

“2012年3月2日,我清楚记得那天把散落在通江23个乡镇50座墓迁到陵园集中安葬,送葬的车排了几公里。迁墓时,很多老乡都不愿红军烈士墓被迁走,他们已经把烈士当作祖宗供奉。每当春节、清明和中元节,都自发地拜祭。集中安葬后,逢年过节不少老乡都要提着酒菜来祭拜。”薛元勋回忆道。

每年,前来烈士陵园拜祭的人络绎不绝。“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前来祭拜,有公职人员、学生、自由职业者、红军后人。”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工作人员李坤蓉说,“特别是生活在这里的王坪村后人,从小就从老人口中,聆听着红军的事迹。他们对先烈的感情,来自于父辈,来源于内心。”

新闻推荐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成为全国科普基地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巴中市通江县国土资源局获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第四批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近年来,巴中市持续加大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建设...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