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试点“增量奖补”产业扶贫
脱贫攻坚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在脱贫实践中,如何调动贫困对象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一直是困扰基层扶贫队伍的一大难题。
将帮扶政策与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精准对接,巴中市通江县启动了一个“增量奖补法”的产业扶贫试点,调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王域西 栾晓景
30万元财政资金变奖金发展好了就能拿奖励
“增量奖补法”产业扶贫试点起源于董溪乡尖场坝村。该村距通江县城92公里,全村148户中有46户贫困户,属于典型的边远贫困山村。“以前产业扶贫主要是直接给贫困群众发放生产资料,再动员群众发展,效果一般。”尖场坝村“第一书记”宋旭明坦陈,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通江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杨凌介绍,通过锁定贫困户原有产业品类与规模基础数据,“增量奖补法”依据贫困程度深浅和人口多少确定奖补到户产业资金额度,再按新购买种子、崽子或新发展产业数量确定奖补标准,干好了才能拿到奖励。
具体如何奖补?
宋旭明介绍,尖场坝村通过“一事一议”,确定将3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作产业奖补资金直接奖补到户,其中80%的资金用于奖补新增产业项目,其余20%资金奖励发展成效。待贫困户产业发展起来,经验收通过后兑现80%,间隔6个月后核查,再兑现余下20%的成效奖励资金。“如果项目资金下达12个月内仍未达到发展规模的,就以实际规模核算‘增量\’补助,未达规模和成效不佳的将不予发放成效奖励资金。”对特别贫困的贫困户,当地先垫付部分资金用于启动发展。
“以前等着发,现在要自己去挣。”该村村民朱国发从前只养着两头猪,如今,朱国发发展起存栏百余头生猪的小型养殖场,去年从政府拿回两万元左右的奖励。
分户规划因户施策按照产业分配奖补金额
宋旭明介绍,试点过程中,尖场坝村还充分考虑该村资源禀赋和贫困户生产劳动实际,通过结对帮扶干部深度调查走访座谈,了解贫困户产业发展愿望,逐户协商确定贫困户产业发展的种类与规模,做到分户规划、因户施策,避免了产业“大而统”。
为此,村里集体讨论确定了产业发展分项奖补标准,按照不同产业所需生产资料的价格,奖补金额也不同,如核桃500元/亩、猪300元/头等。
近一年来,在增量奖补措施的刺激下,尖场坝村发展起核桃、魔芋产业和林下种养业。目前全村已发展核桃500余亩,出栏100多头生猪、小家禽6000余只,培育7户贫困户成为种养大户。
杨凌透露,目前“增量奖补法”已在全县逐步铺开,去年下达的第一批增量奖补产业资金2400万元在49个乡镇全面启用,今年将拿出1100万元资金扶持计划脱贫的1.1万名贫困群众。“未来还要进一步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用好用活涉农资金、扶贫小额信贷等,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等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贫困对象发展的活力。”杨凌表示。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通江县农业局组织100余名农技人员,采取定点定人、定职定责的方式,分别到全县49个乡镇,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操作流程,统一管理”的要求,开展马铃薯种植技术指导。“以前栽种马铃薯都是靠...
通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