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50多万贫困人口过上好日子
产区变景区、新村变景点、田园变乐园——
正值隆冬,在巴中市南江县赤溪乡四营村,村民们围坐炉边“话幸福”。这个曾经“早吃苞谷晚吃薯”的山村,靠发展生态养鸡致富,如今村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这在巴中并非个例。近年来,巴中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脱贫攻坚的载体性工程强力推进,为贫困村托起脱贫致富的新希望,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据相关统计,巴中的贫困人口也从2010年的87.1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3.22万人,减少近5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2%下降到12.4%。
□韦峯 英勇
好日子似油画产村相融旺乡村
20多万元!这是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村村民张光琼今年发展银耳产业的收入。“原来只知道种田,现在村民们不只种田,还培育银耳、种茶、养鱼、搞农家乐,样样都可以挣钱。”
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孰先孰后?行走在巴中大地,十里园区、千亩果园给出答案:巴中把农房“种”进产业,把村庄“融”进基地,让产区变成景区、新村变成景点、田园变成乐园,让新村围绕产业崛起于阡陌之间,让广袤乡村因产村相融而流金淌银。“以产业作支撑,才能让农民聚得拢、留得住、能致富。”巴中市委统筹办有关负责人指出,巴中的贫困是区域深度贫困,基础滞后和产业脆弱是增收脱贫的最大短板。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巴中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以统筹城乡为总揽,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产村相融,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持续增收。
幸福美丽新村,不仅要有漂亮的面子,更要具备丰富的里子。立足生态优势,巴中围绕中心村、聚居点同步建设产业园区,目前已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35家,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860家、专业大户6980户。同时,建成富硒茶叶、食用菌、金银花等7条特色产业带、45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20个标准养殖小区。
提档升级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这几天,灵山镇民意村“巴灵客栈”农家乐一派繁忙,老板李海忙着采购土鸡、生态鱼、野生松菌等土特产,准备迎接元旦小假期而来的游客。“一年能赚10多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几倍。”李海坦言,美丽新村和特色农业有机结合,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旅游观光客,给景区农民带来商机。
过去,守着穷山过苦日子。现在,借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巴中走出一条“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发展路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复合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足。
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业兴”居首位。在关公乡西南村,葡萄产业让曾经的“穷山村”变为“金银窝”,村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该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民胜镇鹦鸽嘴村发展葡萄产业,打造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过上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如今,巴山大地上这样的“样板村”、“先进村”越来越多。
“新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扶贫攻坚产业的培育相融合,才能真正让农民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过上好日子,记住这一方水土的乡愁、乡味、乡风、乡情。”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发展的提档升级,激活了乡村经济,老百姓不仅住得好,日子更是越过越红火。
收入翻番脱贫奔康底气足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映射出好日子的含金量。据权威部门统计,过去,巴中农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穿、住等基本的生存消费上,恩格尔系数一般在0.6—0.7之间;去年底,这一系数已变为0.46,今年将会继续降低,精神文化等领域消费持续增长。
曾经面朝土地背朝天的传统农民成为在家能增收、出门能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安居乐业,遏制了“被上楼”、新居“空心化”倾向。越来越多的乡亲过上了好日子,2010年底,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847元,到今年底,这一数字预计可突破8500元。
收入翻了一番,如今的巴山大地上,众多昔日的贫困村正在蜕变为幸福美丽新村,相当部分贫困百姓已开始脱贫奔康,告别苦日子,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新闻推荐
3月23日,走进巴中经开区医药物流园内怡和药业项目施工现场,数台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大型机械紧张作业,一派繁忙。“8月底完成主体建设,库房在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配送中心将在今年10月开建。”施工方...
通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