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民做主体 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动力才持久

四川农村日报 2015-12-16 00:11 大字

鹰鸽嘴村的村史展馆。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如何把红色老区的历史资源转变为发展动力?如何让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十三五”期间四川农村发展重要的智力支撑和道德保障?12月9日,四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会的现场参观点给人以启发。

自建历史陈列馆

“看,我父亲闫汉文的名字在上面。”“这是我爷爷杜忠云錾刻标语时用的手锤。”在通江县民胜镇鹰鸽嘴村的村史展馆,村民纷纷告诉记者,该馆陈列的红军医院的办公桌、“光荣军属”牌匾等近百件历史文物,都是他们自愿捐献的,小小的陈列室,展示的不仅是先辈的革命史,也融入了自己的家史。

村书记杜浩强介绍,受父辈影响,村民参军最是积极,全村参加过朝鲜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名单也开出了长长的一列。在和平年代,则要以首创精神做发展的先行者。村民闫仕安的爷爷在长征中过草地时失踪,父亲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征兵,作为红军后代,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成为 “万元户”,致富后的他无偿把葡萄的栽培技术提供给村民,带领全村共同打造葡萄庄园。

自设道德小讲堂

在巴州区花溪乡新庙村的道德讲堂,参观人员对一部手写的教材倍感新奇:在足有三四公分厚的方格稿纸上,工整的抄着报纸上的正能量故事,还配有剪下来的插图。“这是退休老人程仕昌编写的 《凡人善举故事》,两册共600个故事,没有印刷版,只有手抄的一份孤本。看到新庙村的文明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便捐了出来,作为道德讲堂的读本。”该村道德委员会负责人安兴德介绍,教化村民,不需要高调子、摆场子,越是身边人、身边事,越有影响力和带动力。

在当天的道德讲堂上,安兴德摆起了当年地下党员在新庙村的“历险记”,曾经藏过地下党员的猴儿洞至今还有村民义务维护;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所有人都只有获得,没有付出,在惊险曲折的故事中,村民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如何明辨大是大非,怎样处理小家与大义的关系。

自编家训传子孙

“这家经商,把诚信放在首位;这家是军属,看重忠孝节义;这家四世同堂,孝老爱亲最能打造和谐家庭……”走在平昌县驷马镇当先村的街巷里,解说员小杨如是介绍村民的家训,既有不同侧重,又有共同的价值观:“如果没做到兴业家富,大家不会说什么,毕竟能力、运气不一样;但如果做不到人和礼孝,就会觉得你这个人不行。”

家训塑造的人文底蕴成就了一段段文史佳话:川剧、豫剧、楚剧《四下河南》的主人公“孝女赵琼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伟仁,具有新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油画 《父亲》的原型邓开选老人出自这里……这些都使得当地作为国家湿地公园、4A级旅游景区,拥有了能聚集人气的精神内涵。

“物的新农村”离不开“人的新农村”,巴中市委书记李刚指出,具体做到以 “人改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的辩证法改善基础条件;通过理念转变、技术提升、促进创业,培育、激励新农人;以文化建树引领村民崇德向善,以法治村规推进自治管理,让巴山儿女同步“全面小康”的建成,脱胎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新农人。

新闻推荐

整合扶贫资源 盘活脱贫要素 通江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本报记者樊邦平位于通江县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大兴乡贾家梁村于2014年摘掉了穷帽,从扶贫起步到实现脱贫,当地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贾家梁村的改变不是个案,“十二五”以来,通江县通过整合扶贫资源,激...

通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