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专项发展基金精准发力

四川日报 2015-10-18 09:21 大字

巴中放大扶贫资金效益 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

□王兴元 本报记者 庞峰伟 尹勇

10月15日,巴中市南江县沙河镇星光村贫困户何举然邀来几个邻居,帮忙建新牛圈,他想再买头小牛来养。此前建牛栏、盖新房已欠了10多万元债的何举然哪来的钱?他说,“从县邮储银行贷了1.5万元!”

今年来,巴中市改革和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成立“***专项发展基金”,撬动、吸引金融资金下乡投入扶贫,放大扶贫资金效益,加快了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步伐。

信用贷款来帮忙 脱贫有了“起火粮”

“银行贷了1.8万元,我养了两头牛、4头猪和200多只土鸡。”同为星光村贫困户的何其卫,对摘掉“穷帽”信心十足。虽然牛、猪明年才能产生收益,但刚卖出去的土鸡,让他已净赚3000多元。

51岁的何其卫和妻子均患病多年,女儿还在上学,全家欠下10万余元债务。此前靠在家务农和偶尔外出打临工赚钱,入不敷出。这种情况在星光村并非个例,该村去年识别出61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为19.9%。

“我们也想发家致富,就是没有‘起火粮\’。”何举然、何其卫等贫困户都面临同一个难题:欠下的债太多,从亲朋好友那里已借不到启动资金。从银行贷款?这些无担保、没抵押的贫困户“连想都不敢想”。

然而7月底,何举然竟然从县邮储银行贷到了1.5万元,何其卫则贷到1.8万元。从申请到拿到钱仅仅3天。原来,该县邮储银行按照1万元—5万元标准发放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同时,为减轻贫困户压力,政府还进行贴息。

目前,星光村已有6户贫困户共贷到10万多元,还有两户正在申请。贷到款,贫困户买牛买猪有钱了。

专项发展基金 给银行“下乡”勇气

农民发展产业融资难,贫困户贷款更难。抵押物缺乏、信用构建缺失、风险高以及对于信贷产品认知不足,是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不愿贷、农户不敢贷的重要原因。

在巴中市,银行却携带资金“走村入户”,为贫困户“雪中送炭”,不怕贷出去的钱收不回?南江县邮储银行副行长罗兰说:“政府分担风险,给了我们下乡的勇气”。

让银行吃上“定心丸”的,是巴中市创新金融扶贫的一项探索。今年6月,巴中市、县(区)政府筹集资金7500万元,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按不低于15的比例发放扶贫贷款。基金规模每年将按照30%比例递增扩大,至2020年达到10亿元。

银行买不买账?风险控制很关键。巴中市及各县(区)建立了风险***贷款补偿金,与金融机构达成协议,当单笔贷款逾期未还,通过法律途径仍无法清偿时,由风险基金和邮储银行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从而解决银行“不敢贷”的问题。“贫困村成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控小组,履行一定的放贷初审、风险防控、贷款催收等责任。”罗兰介绍,银行联合贫困村,根据20多项综合指标给贫困户评信用等级,作为贷款优先、额度放宽等优惠政策的重要参考。

通过“政府担保贴息、银行放款”的模式,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担保难、门槛高”等问题得以极大缓解。

变“输血”为“造血”贫困户脱贫底气足

截至目前,“***专项发展基金”运行效果显著,巴中全市已有1632户建卡贫困户贷到4960万元。

有了“起火粮”,贫困户脱贫的底气更足了。星光村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方继林估算,该村贷到款的贫困户,户均可养两头牛、4头猪,一年下来,增收七八千元不成问题。“不出3年,我们家肯定能脱贫。”通江县苟家坝村贫困户王小兰脱贫愿望强烈。前不久,她从银行贷到5万元,用这些钱养了4头空山黄牛,还谋划再种上几亩葡萄。

“输血”变“造血”,形式也多样。巴中还提出,依托“***专项发展基金”,积极探索整合建卡贫困户政府补助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采取参股等方式进行经营,确保贫困户长期享有收益。“如果100万元扶贫款直接给贫困户,很可能杯水车薪,但通过扶贫基金就能撬动5倍甚至10倍的信贷投放,四两拨千斤。”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资金不能完全满足扶贫开发的需要,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到2020年,巴中撬动的金融资金可达四五十亿元。”

新闻推荐

“流动督查组”行走在山间

11月19日,通江县第640份“正风肃纪工作承诺书”在瓦室镇笔架村签订,标志着该县实现了县级各部门、乡镇、村(社区)“正风肃纪工作承诺书”全覆盖。从今年5月13日,通江县纪委监察局组建了7支由通江县纪...

通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