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蒲洵义士资料图片邱秋蒲洵字金融号寿昌年出生于协兴金

广安日报 2015-05-10 21:30 大字

蒲洵义士(资料图片)

□邱秋

蒲洵,字金融,号寿昌,1888年出生于协兴金广乡一个农村家庭。蒲洵幼年,便被父亲送到本乡一家私塾读书。私塾里的学习生活,给这位聪慧的男孩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功底,深得先生喜欢。五年私塾学习结束,父亲把他送到当时还叫广安州的州城里杨长荣商号当学徒。无疑,父亲是要让他走一条经商发家的道路。离开乡村,来到州城,蒲洵眼界大开。在他看来,这城里与农村相比,可以说是两个世界。州城的旁边,是源自大巴山麓滚滚而来奔向嘉陵江的渠江。嘉陵江是长江的支流,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广安与外界的联系,在当年最快捷的途径就是这条渠江了,四面八方的消息都会通过这条江由山城重庆传递到广安这个偏僻小城。每当有空,商号打烊,蒲洵就会来到渠江码头上玩耍。码头上人来人往,来自各地的情况都会在这里交汇传播,封闭的小城便有了一些生机,而一些前卫的思想,更让这位聪明的少年呼吸到了不少新鲜空气。枯燥的学徒生活,已不能让这个渐渐长大的男孩得到满足,对眼前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奇,也使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几年后,蒲洵说服父亲,离开了杨长荣商号,只身来到北京、天津等地闯荡谋生。

这时的中国,动荡不安,新旧思想的冲撞,让这个封闭得如同铁屋子一般的国度渐渐出现了丝丝裂缝,尤其是一些进步人士,更开始了对中国未来前途的思考。光绪末年(1908),蒲洵在天津有幸认识了蔡锷。

蔡锷,字松坡,1882年出生,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洞口县)人。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这时的蔡锷,年轻英俊,深受官兵敬佩,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时任云南总督的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当时的云南和全国一样,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大批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活动频繁,积极策划和组织反清革命斗争。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受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定当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蔡锷对蒲洵十分器重,对他的爱国热情十分赞赏。通过蔡锷介绍,蒲洵加入了同盟会。在同盟会里,蒲洵接受了更多的爱国思想,满目疮痍的国家更让他试图找寻到一条民族新生之路。那时的日本是中国进步青年的聚集地,也是民主思想的传播地。激情澎湃的蒲洵十分向往日本,盼望有一天能去这个国家看看。终于,和其他有志青年一样,他有机会东渡日本,之后又去了英国。在国外的日子里,蒲洵近乎狂热地接受进步思想,为革命奔走呼号。

回国后,蒲洵又结识了当时影响很大的吴玉章、熊克武。吴玉章,1878年出生,四川荣县人。1903年东渡日本,谋强国之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他在日本8年,革命活动不断。熊克武,四川井研人,同盟会员,1904年留学日本,曾见过孙中山。认识了熊克武与吴玉章二人后,蒲洵与他们过往甚密,革命活动更加积极。

1911年4月广州起义时,吴玉章负责武器运送任务,蒲洵为其助手。这年7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受同盟会总部安排,吴玉章回四川,引导群众将保路运动变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蒲洵也奉命回老家广安,组织同盟会会员开展武装起义。9月7日,吴玉章由上海赶回老家荣县。此时正逢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率荣县保路同志军北伐成都。龙鸣剑便将荣县的革命事务交予吴玉章筹划。此时的吴玉章一方面要关注整个四川的斗争,同时又承担着领导荣县的革命组织工作,可谓日理万机,异常繁忙,急需人协助工作。他想到了广安籍同盟会会员蒲洵的工作激情与能力,于是调蒲洵来荣县协助自己工作。1911年9月下旬,蒲洵到达荣县,就住在吴玉章家中。此时,王天杰所率开赴成都的荣县起义军失利后回到荣县,吴玉章见王天杰因起义失败而有些情绪低落,便向他分析当时清朝统治者已因各地起义而晕头转向、精疲力竭,许多地方的统治已陷入瘫痪,就连荣县的县令也已匆忙逃走的有利形势,认为应抓紧时机夺取政权,立即宣布荣县独立。于是,众人一致推举吴玉章主持县政,但吴玉章坦言:荣县现在虽革命势力占上风,但仍不免派系之争,由我这样一位本地人担此重任,容易引起各方不必要的纠纷,遂向众人推荐一人。吴玉章所荐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蒲洵。吴玉章的提议得到众人赞同。于是,吴玉章力劝蒲洵主持荣县县政。对吴玉章,蒲洵向来敬重,见他言辞恳切、心意拳拳,于是慨然允诺。1911年9月25日,吴玉章等人在城内的学署衙门召集各界人士开会,吴玉章发表演说,宣布荣县独立,于是一个反对封建帝制的地方民主共和政权正式成立。蒲洵主持县政,署理民政。蒲洵主政后,公开宣告同盟会政治纲领,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大旗,宣传民众,其声威所及,四方景从。荣县一时成为川南反清武装斗争的中心。对荣县之独立,孙中山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誉之为“首义实先天下”。作为这个新政权的第一个执政者,蒲洵有幸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对于蒲洵在荣县的任职时间,存在不同说法。有资料说,辛亥革命爆发后,蒲洵依然当政于荣县军政府,直到1912年7月,才正式离任。而通常的说法则是1912年1月,蒲洵去了通江县任知事。在通江县,他热心为民,兢兢业业。但因对事十分认真,或许加之性格之故,蒲洵也得罪了当地的一些人,在任不久,便于这年10月离职他往。

1912年,蒲洵回到老家广安,在当时的县保卫团任职。此时的广安,军阀割据,驻军李樾森部蹂躏民众,百姓痛苦不堪。生性率直的蒲洵见此义愤填膺,为百姓的疾苦倍感煎熬。这时,张澜以川北宣慰使之职驻节(旧指高级官员驻在外地执行公务)顺庆(今南充),他竭力稳定川北地方秩序,积极改良地方政治,口碑甚佳。蒲洵决定向张澜报告广安的情况。他与同在保卫团任职的同盟会会员邓荣耕一番商议后,秘密写了一封信准备送往南充,请求张澜派兵驱逐军阀李樾森。蒲洵让一个叫潘复的公差前去送信。为防发现,潘复将蒲洵的信藏于雨伞顶部,然后携伞前往。这时的广安城,军阀把守,四门都是岗哨,进出城门都要受到盘问。潘复行至西门,正遇岗哨盘查。潘复见事不对,心情紧张,遂弃伞而逃。其伞为守门士兵缴获,仔细查看,发现了藏于伞内的密信,立即将信送到李樾森处。李樾森看信大怒。为不惊动蒲洵等人,李樾森遂以请客方式诱捕了蒲洵和邓荣耕二人。一番严刑拷打,蒲邓二人坚贞不屈,怒斥军阀鱼肉百姓的罪行。

8月14日,蒲洵与邓荣耕二人被李樾森杀害于广安县城北门外。这年,蒲洵25岁。

蒲洵就义,百姓记其功。广安县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修的《广安县志》中专门为其作传。蒲洵身后留有一子,名殿敏,当年曾就读于广安中学,后就职于重庆。

新闻推荐

探秘天下第一洞—中峰洞(1)

在中国过往诸多皇帝的传奇生涯之中,总难免会发生一些比较离奇的秘闻。在这些被民间广为流传的神秘事件之中,有一处关于神秘洞穴的传说被人们津津乐道,流传至今。这个洞穴就是有着“天下最美溶洞...

通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