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巴中“维权勇士”王晓荣:关爱外出务工人员 应设农民工救助基金

华西都市报 2015-03-05 18:35 大字

巴中市“两会”期间,一份关于设立农民工救助基金的议案被提出,而提出这一建议的便是巴中农民工“维权勇士”王晓荣。他与12名人大代表联名向巴中市人大秘书处递交了这份议案。

背景

外出务工大市 民工救助资金匮乏

3月3日中午,记者在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见到了“维权勇士”——王晓荣。高高的鼻梁、魁梧的身材,戴着镜却依旧精神饱满。

王晓荣介绍,巴中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有120万人怀揣摆脱贫困的梦想走出家乡务工挣钱。但由于多种原因,平均每年有30%的人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侵害,200余人工伤死亡、300余人工伤致残,其劳资纠纷和维权形势十分严峻,且农民工获得资金救助的情况十分少见。

早在2004年,王晓荣便曾见证了这样一起案例:巴中市通江县一名农民工在广东被一辆摩托车撞断了腿,因肇事摩托车是赵某从朋友王某处借的,而王某又不是摩托车的法定所有人。后经调查,肇事摩托车不仅未过户且手续不全,由于证据不齐,法院立案开庭后,一年内都未作出裁决,这名被撞断腿的农民工因腿脚伤残无法赚钱竟沦为乞丐。当王晓荣得知此事后,赶往广东请他吃饭、为其免费维权,当看到这名农民工将所有的剩饭剩菜打包,步履阑珊的走在大街上,王晓荣流出了心酸的眼泪。

“类似的情形还有许多。”王晓荣称,由于纠纷,许多农民工拿不到工资,纠纷过程中,办了工程结算后也不能及时拿到工钱,在等待工资到手这段时间,许多农民工在断水断电的工棚里,靠吃方便面维持生计……。

建议

关爱务工人员 设立农民工救助基金

据王晓荣介绍,12年的一线农民工维权路,见证过了太多心酸故事,一直希望能成立一个救助基金,解决在外农民工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在农民工遭遇重伤残、死亡或由于劳资纠纷引发的欠薪事件得不到及时解决和应有的赔偿时,一份救急资金或许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于是,王晓荣联合12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设立农民工救助基金的议案。

“主要是用于在外农民工救急!”王晓荣介绍,如果巴中能专门设立这样一个农民工救助基金,那些生活穷困的农民工及其家人,或因工伤(亡)的农民工,能及时得到救治和善后处理。既可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不会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害,对维护社会稳定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基金设立后,将由相关部门专人管理,使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回馈社会。

“经前期调研,巴中农民工救助基金大体可由三部分构成,除了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还有在外成功人士筹集。”王晓荣称,12年的维权路接触了许多在外巴中籍成功人士,他们都愿意为家乡基层农民工出力。而救助资金的发放,一方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当地农民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关心,同时也能让在外务工农民工体会到家乡人民及成功人士的关爱。

看到设立农民工救助基金的议案递交到巴中市人大秘书处,王晓荣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希望这一愿望能尽早实现,让巴中基层农民工多一份基本保障。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谢颖白川东摄影报道

人物名片

王晓荣,巴中市人大代表,因持续12年、辗转36个城市累计为巴中2万多农民工成功索赔和讨回薪资4.1亿元 ,被巴中外出农民工称为“维权勇士”。

从2003年第一次为家乡农民工维权,到代表巴中市政府奔赴全国各地为外出务工的巴中籍农民工免费维权,至今已有12个年头。威胁、恐吓甚至遭遇暴力殴打,维权路上布满血泪,但他依然奔赴在农民工维权的最前沿,为家乡的农民工兄弟忙碌奔波。

新闻推荐

惊世五绝:“天下第一洞”中峰洞

位于巴中市诺水河国家4A风景区腹心的天下第一洞中峰洞的地质风貌和旅游特点,可用“雄、险、奇、幽、深”来概括:雄:已勘察长18公里,总面积80万平米;目前开发8公里,面积30万平米。可以说,中...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