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整合 全域统筹

四川日报 2014-05-20 13:19 大字

——通江县全域生态扶贫观察(二)

修枝、除草、垒土,2013年11月12日,通江县空山乡龙池村村民何强一大早就走出新居,带领10余名村民来到通江县三套车生态农业示范园,对红心猕猴桃、空山核桃作越冬管理。住上新房子,当上技术员,何强的幸福生活缘于该县推行的 “靶向扶贫,全域统筹”扶贫开发模式。

2007年,通江被纳入四川唯一 “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县。近年来,又创新思路,通过大力实施“巴山新居、产业培育、乡村道路、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六大扶贫工程,全县农村贫困居民由61.4万人减少到18.9万人,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784元增加到3820元。

□尹勇 王兴元图片由通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整合资源 全域扶贫

站在通江县百里茶叶产业带中的烟溪乡苏家坪村龙虎山茶叶基地,放眼望去,沿河两岸,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处处是郁郁葱葱的茶园。不曾想,几年前,那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坡。

茶园里,62岁的村民曾胜良正熟练地挥舞着剪刀为茶树修枝。2009年,他与康梦科技公司签订茶叶生产联营合同,自家4亩粮田全部流转出来作茶园,“卖茶每亩有6000多元,在基地务工每月有1500元,是种地的10几倍,活路还轻松。”曾胜良说。

随行的通江县扶贫和移民局局长万学成介绍,通江人民为了脱贫致富曾发起一轮又一轮冲锋:1986年实施的开发式扶贫以救助为主;“八七”扶贫攻坚以解决温饱为重点;2000年推行“整村推进”扶贫主要解决“四难”问题。

但由于通江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开发式扶贫后困难群众仍会因病因灾返贫,“八七”扶贫攻坚只能解决暂时温饱,“整村推进”扶贫也因规模小示范带动效果差,按2300元的扶贫新标准,通江县仍有贫困人口18.9万人。

问题就是方向!

2009年,通江县在全省率先开展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随后,又开始把巴山新居、产业培育、乡村道路、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作为整体来统筹规划。“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整合部门、社会、村民资源,推行区域扶贫”……一系列新理念、新部署出炉。“整合资源、全域扶贫”的大扶贫思路顺势而生:按照《通江县农村十年扶贫规划》,全县划分成10个片区,每年启动1—2个连片扶贫区域,实施巴山新居、产业培育等为重点的“六大扶贫工程”,坚持启动一片、完善一片、巩固一片,梯次推进、以“片”促“面”,助推区域整体脱贫。

4年来,通江县整合交通、国土、水利等5大类和社会资金、村民土地资源共20多亿元,先后启动诺水河—空山—两河口生态旅游干果产业带、沙溪—烟溪—瓦室百里茶叶产业带、板桥—陈河食用菌产业带等项目,初步建成6个食用菌产业园区、2万亩马铃薯种源基地、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园区、5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万亩干果基地等特色产业园区,帮助10.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瞄准目标 全域统筹

“靠农业产业园的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今年卖了2万公斤阿根廷奶油南瓜,收入6万多元。”正忙着垒土施肥的新场乡红岩村村民何炳恒说,今年他种蔬菜的收入就达10万元。“再不用靠救济过日子了。”

新场乡红岩村村民们曾种过水果、烤烟、蔬菜、桑树等,但由于技术、市场、资金等制约而屡屡失败。自板桥—陈河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后,该村引进四川战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姚家坝建立年产值达300万元的有机绿色蔬菜基地,培育专业技术人员10名,并成立通江县战成果蔬产销协会,推行“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窄口子、白鹤洞等7个村310余农户发展特色蔬菜栽培5000亩,每户每年可增收2—3万元。

坚持走生态、可持续之路,该县始终将连片扶贫开发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上,推行“路为产业建、水为产业引、培训为产业办”等措施。同时,还针对山区特点,将全县规划为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干果畜牧产业带、中部山区茶叶食用菌产业带、南部山区水产水果产业带,瞄准不同扶贫对象和扶贫区域,推行差异化扶贫,突出发展以食用菌、茶叶、畜牧、干果为主的支柱产业和文化旅游、中药材、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目前,通江县有1万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达2.5万余元。

产业先行 产村相融

青山绿水间,一幢幢川东北风格的新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微田园里,时令蔬菜长势正好;络绎不绝的游客徜徉在休闲观光走廊带、鱼文化休闲长廊区、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广纳镇渠江新型社区居民杜华知的新居前,一幅水乡美景映入眼帘。

在渠江新型社区,水产养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已转移当地劳动力3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家搞起巴山土鸡养殖、蔬菜水果种植和餐饮服务等特色产业,一度的“空心村”重归热闹。

产业培育实现“资源、产业、人员”的聚集,也鼓起村民的腰包。通江县适时启动“巴山新居”建设,满足村民对生产、生活、文化的综合需求。

建设过程中,该县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构建县城-特色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引导贫困群众向城镇、中心村、聚居点聚居。同时,按产村相融、宜居宜游、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理念进行综合打造,配套建好水、电、路和学校、医院、健身场所、农民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使群众享受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目前,通江县建成中心村8个、居民聚居点196个,完成农村1.9万户危旧土坯房改造,正加紧对高寒山区、行洪影响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9.5万群众实施异地移民搬迁,连片扶贫开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以前增加1500多元。

新闻推荐

“精神营养餐”再出发 三地仍需爱心后备厢

本报讯(记者张良娟)6月18日,载着6套“精神营养餐”,新华文轩的物流专用车从成都前往巴中。在巴中,有3个爱心后备厢等待着将图书送到巴中市通江县永安镇碧溪小学、恩阳区尹家乡水磨坝村小学和渔溪镇槐...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整合 全域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