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革新 ***

四川日报 2014-01-20 14:05 大字

2050元!这是新世纪过去10年后的通江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同年,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为5919元和5140元。按2300元的扶贫新标准,全县仍有18.9万贫困人口,其中9.5万人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

10余年来,通江县贫困人口由 61.4万人减少至1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4.6%下降到27.3%,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784元增加到3820元,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四难”问题有效缓解,“生存贫困”虽已全面解除,但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现象突出,相对贫困依然严重。尤其是长期积留下来的贫困村、贫困户,成为通江发展之痛。

“木板房来泥巴水,出门依靠两条腿;早吃苞谷晚洋芋,一天三顿难如意。”2009年冬,时任通江县委副书记、县长的赵万先到空山乡后坝村调研时,村民们讲的顺口溜刺痛了他的心。

既要扶贫攻坚、又要全面小康,新一轮扶贫开发,路在何方?

新思路开始在革命老区孕育。2011年,通江响亮提出 “创建全国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以“***,按需统筹”为顶层设计,围绕扶贫带动区域发展,坚持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资源调配,大力实施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培育、农民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六大工程”,打响生态扶贫攻坚战。

□尹勇 李晓军图片由通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钱用到何处穷财政而富百姓

不通高速、铁路、航运,基础设施落后,工业量小质弱,商贸流通不便,服务业落后……通江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扶贫攻坚,民生优先。”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的话简短有力。

通江县财政局局长张明道介绍,“十一五”期间,通江全县财政总支出56.55亿元,综合扶贫的资金达28.13亿元;2011年至今已投入41.55亿元,年均投入较“十一五”期间增长近2.5倍。

通江一位局长感慨:“每次向县委、县政府打报告争取资金,多数都被否决,我们私下都觉得书记和县长太吝啬,但投入民生却很大方。”

通江县委的办公楼是当年川陕省委的办公用房,县政府目前的综合办公大楼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设施陈旧、功能落后,与四周林立的高楼“格格不入”,与散布在全县农村的靓丽新居形成鲜明对比。穷财政而富百姓,“优先”二字可见一斑。

如何在扶贫持久战中确保真扶贫、扶真贫?通江让每一笔投向扶贫的资金都发挥“箭靶”作用,实现“***”,促使交通、水利、林业、文教、民政等部门资金及社会资金围绕扶贫开发找准靶向,最大限度保证脱贫解困的资金投入,做到抓一个项目兴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壮大一个产业、抓一个村富一个村、推进一片脱贫一片,继而形成区域大板块的脱贫解困。

资源如何配置 围绕扶贫按需统筹

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核心。产业扶贫,通江需要什么?“虽然特色产业众多,但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规模不大,品牌不优,技术也不足,产出率低,效益不高。”通江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万学成一语中的。

兴隆乡、烟溪乡的群众有种茶传统。“以前,我们只在田边地角种几十棵茶树,要自己采摘、加工,再走十几里路上街去卖,一年只赚点油盐钱,渐渐没有积极性了。”茶农张新国道出守着茶山还受穷的原委。

2009年,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农业、林业等技术人员驻村规划,整合土地、山林资源建设茶叶基地,整合交通、水利等强农惠农政策补强基础及生产设施,引进罗村、康梦等企业投资修建茶叶保鲜厂和茶叶加工厂。

短短几年,当地茶农种茶积极性空前高涨,从最初仅有野生茶500多亩,发展到现在优质茶5万多亩,8700余户茶农脱贫致富。“我家30亩茶,一年收入七八万元,买了新房子,儿子媳妇也准备回来发展茶叶。”张新国很开心。

通江北部高山区、中部中山区、南部低山区三大地理区域特征明显,根据土壤、气候和特色产业分布,全县划分为10个片区,因地制宜,“抓点示范、连线成片、连片扩面”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一场干部“新上山下乡运动”也迅速展开,全县14个职能部门分线负责,500多名干部、技术骨干入驻项目实施区,向群众传授技术、指导生产、参与劳动。

30万亩食用菌产业带、15万亩茶叶产业带、20万亩干果产业带、10万亩马铃薯基地、5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基地、10万亩优质粮油示范区……打破乡、村界限,特色产业遍布通江,全县1万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6000余农民在园区从事季节性务工,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

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通江围绕食品加工发展新型工业、观光农业、红色生态旅游等带来新机遇。目前,春在工业园已入驻企业7家,全县红色生态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人往哪里走 往新村和园区聚集

幢幢小洋房错落有致,条条水泥路通组入户,股股清泉水引进农家;娱乐有广场,活动有大院,看病不出村,工作在园区。部分通江农民已过上梦寐已久的城市生活。

空山乡村民何强用10万多元在聚居点买了一套新居。白天去“三套车”现代农业产业园上班,早晚到广场休闲,或去农家书屋“充电”。“几个月前,我还住在高山荒坡里,一家人挤在破房子中。”何强无比感慨。

2011年,通江根据巴中市委部署,开始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并统筹推进乡村道路、产业扶贫、农民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扶贫工程建设。目前,全县已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6万户,建成中心村6个、新农村综合体2个、聚居点86个,2万余农民住进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的新居。

“住房、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培育综合打造,提升了通江全域生态发展的能力。”万学成说。

根据规划,通江县将在5年内建成20个中心村、488个聚居点,改造农村危旧房9.69万户。到2017年底,通江县9.5万高寒边远地区群众有望实现“整体搬迁、生态移民”。

新闻推荐

最快3月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单独两孩”政策四川何时落地?人大代表对话网友——微访谈主持人:川报集团特派记者刘春华李旭嘉宾: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姚义贤全国人大代表、通江县副县长郭红梅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的“...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