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接力 79载守护红军烈士墓
通江县瓦室镇啸口村,3000多座烈士墓掩映在山林中间。有的墓前,还插有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79年来,啸口村村民聂正远和他的父亲聂友奎,在这里义务看护烈士墓园。
在67岁的聂正远和他的父亲看来,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当年红军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红军的恩情不能忘。
□王兴元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感恩
义务守护红军烈士墓
12月13日,聂正远和妻子王秀清趁着农闲,再度前往烈士墓园。刈除杂草、砍去藤蔓、提土垒墓、扶正小红旗,两位老者动作相当麻利。“这件事从我父亲还在的时候就开始做起了。”聂正远说。
聂正远的父亲聂友奎,是通江当地贫困的农民。父母早逝,留下聂友奎和只比他大两岁的姐姐,以及一间茅草棚。1932年12月底,红四方面军经过浴血奋战,占领通江,打土豪,分田地。聂友奎也分到了一间瓦房、两亩地、几件衣服和一床旧棉絮,红军还帮姐弟俩张罗了对象。聂友奎终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聂正远说,1934年3月,红军李惠荣在啸口村牺牲。当天晚上,父亲和村民冒险将尸体抢回掩埋,并在墓地周围种上树,后来成了啸口村第一座红军烈士墓,也是唯一一座有姓名的红军墓。到1934年11月,在万源保卫战等战役中负伤的26000余名红四方面军将士陆续转移到啸口村里的川陕省工农总医院抢救,因缺药品、盐巴、粮食等,3000余人牺牲,集体安葬在啸口村,后来,这里也被叫做红军坪。“红军不仅给我们分田地、粮食、房子,还要帮我成家,真是咱的恩人啊。”从那时起,聂友奎就义务守护着这3000余座红军烈士墓群。为了铭记红军恩情,他常常带上年幼的聂正远提土抬石垒墓。
接力
让后人知道红军精神
聂友奎家底薄,垒红军墓又耽搁了种庄稼、挣钱,到1982年去世时,只给两个儿子留下了两间土墙房。老人还要求聂正远,“红军墓一定要守好,不然就对不起这些烈士!”朴实的聂正远答应了下来。“其实红军墓主要怕野兽、牛羊的踩踏和雨水冲刷。”1984年底,聂正远拿出盖新房的100多元积蓄,购买了上千株树苗种在红军坪,又发动6个村民集资300多元,立起了川陕省工农总医院烈士纪念碑。如今,红军坪里已经长满了参天大树。
其实聂正远的行为,很多当地人也并不理解。为了守墓,他从不外出务工挣钱。即使到附近打短工、农忙季节抢收抢种,他也要抽空去红军墓转几圈。尤其最近几年,周围村民外出打工,日子越来越红火,他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还住在以前的老房子里。1998年夏天,通江遭遇暴雨。眼看大水冲向红军坪,他连忙在上面的稻田里开挖缺口,将水引向自家的3块稻田。红军墓保住了,他当年的水稻却减产了。这几十年来,聂正远看护墓园,从未要过管护费和困难补助。相反每年清明、春节,他都要给红军烈士扫墓、提土垒坟,手头宽裕时还放几挂鞭炮。
2009年,通江县拨款为该红军墓群修建围墙,新增保护措施,同时向有关部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聂正远也买了几百面小五星红旗,插在红军墓旁。这位朴实的农民说,“我只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红军精神,这样他们的牺牲才有价值。”
新闻推荐
今年巴中为15.8万残疾人推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本报讯(记者庞峰伟)3月10日,记者从巴中市残联获悉,今年,巴中市残联将推十大惠民项目,为15.8万名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帮助27560名城乡残疾人...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