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寨遗址:龙山文化的巴人记忆
□王兴元 本报记者 陈四四
通江县春在乡擂鼓寨村,有一处川东北极为普通的小山包。孤峰独出,呈三角形,三面悬绝,山顶林木葱郁,山下良田千顷。可是,这座看起来不打眼的小山包,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目前,通江县拟依托擂鼓寨遗址,筹建巴文化研究中心。
编修乡志,发现新石器文物
清道光《通江县志》记载,“山有石如鼓,每逢夜深有鼓声自山寨传出,故村以寨名,其地扼通(江)达(州)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处,讲的就是擂鼓寨,其山顶为平台,范围广达数百亩。
相传张飞夜过巴州,曾于此山立寨,擂鼓点兵。明正德初年,蓝廷瑞农民起义军曾夜袭其寨,将至,忽闻鼓声大作而惊退。
擂鼓寨的传说,让春在乡小学教师赵明皓从小就很着迷。当他被乡政府聘请编写《春在乡志》后,一有时间就四处考察乡里的自然地理。有一天,他在擂鼓寨村田边捡到一块巴掌大的石头,活像一把“斧头”,一边厚一边薄,十分规则。“这是石器嘛!”对石器有所了解的赵明皓惊喜不已。之后,他又在擂鼓寨村田边地角,捡到大大小小的“怪”石10多块。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这些石器磨面平整,纹路清晰,大多以磨制为主,器形主要为斧、凿、矛、石球、盘状器等。
赵明皓赶紧把这一发现上报通江县文管所。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擂鼓寨被前来普查的专家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从此,赵明皓便带着由儿子、孙子组成的“家庭考古队”,到附近的田边地头收集石器、烧结土。20多年来,共发现石器分布点4处,收集石器、烧结土800余件,上交文物100多件。
考古试掘,再现巴人记忆
文物普查时,专家初步判断擂鼓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处擂鼓寨北面和南面悬崖下的缓坡地带上,分东区和西南区,遗址总面积有8697平方米。
199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擂鼓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试掘,面积100平方米。此次,共出土石器及石器半成品812件,陶器19873件(片)。通过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对,该遗址绝对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其绝对年代略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当年带队试掘的孙志斌说,它的发现,将秦巴山区的文明史上溯了2000多年,填补了四川龙山文化谱系和类型上的空白。
据介绍,擂鼓寨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内涵较为复杂。陶器的陶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黑陶为主,还有橙黄陶、褐陶、红陶。器物所施的花样繁多,有划纹、方格纹、绳纹、波浪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戳印纹、篦点纹和镂孔等。器物口沿流行做成锯齿状或波浪状花边口,造型以平底器最多。制法多为手工制作加慢轮修整,多数陶器火候不高。“擂鼓寨新石器遗址具有典型的巴人文化特征。”孙志斌说,该遗址分布在离河道、水源较远的山顶西坡或较高的台地,这与巴人的生活环境、文化现象相吻合。
通江县文物局副局长席凯告诉记者,擂鼓寨等4处新石器遗址是巴人文化的起源抑或传承?还是龙山文化的巴人记忆?只有深入发掘,才能解开巴文化朦胧的面纱。
新闻推荐
城乡学校结帮扶对子□袁大坤苟宝本报记者庞峰伟“厉声叫嚣、狂吠……”1月8日,通江县广纳镇梓潼中心小学四年级教室里,来自通江县城五完小的教师杜鹃正帮助学生进行语文难点归类复习。如今,通江很多...
通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