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域扶贫 富民与强县共振——巴中县域经济发展巡览·通江篇

四川日报 2013-01-30 17:31 大字

□尹勇 张光明/文 何嗣猛 郑荣武/图

通江,这个位于川东北的农业大县,米仓山山脉贯穿境内,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一连串称谓集于一身。这里一度是秦巴山区贫困带的核心区域,幅员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

今日通江,贫瘠的山坡上建起了以茶叶、干果为主要产业的“绿色银行”,穷困小山村通水、通电、通路,规划了一片片现代产业园区,农民住进了一栋栋漂亮别致的“巴山新居”。

向贫困挑战,通江县深度对接国家和省扶贫开发纲要,推进全域扶贫,逐步探索出党政主导、部门主帮、乡镇主责、村组主力、群众主体、社会主动“六为主”扶贫工作机制,形成全民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实现了富民与强县共振。

吹响号角 9大类40小项成功试点

去年,通江县空山乡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过去,空山之“穷”,人人皆知;今天,空山之“变”,全国有名。“一过鬼门关,七十二趟脚不干”的惊险,阻断了空山乡后坝村民顺流而下临江的梦想,只得背着沉重的背架,攀援在崇山峻岭间。七星村村民张在友说:“以前公路不通,赶场靠走,卖东西靠背,卖两头猪,要请8个劳力抬!”

这个偏僻的边陲乡镇,率先成为全省第一批“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验区,确定了“基础先行、产业为本、素质提升”的扶贫开发3大任务,500多名县级机关干部上山对口挂联,立下“空山不脱贫,誓不下山”的铮铮誓言。

开山劈石修路,翻山越岭找水……一场以交通、水利、电力、产业发展、农户环境改善、社会事业等9个大类40个小项目为重点的基础性连片扶贫,在当年的“空山战场”再次打响。

两年时间,项目区扶贫试点共投入资金1.1亿多元,实现了路、水、电3通,农民积极改厨、改厕、改圈,干果、畜牧、种植等优势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空山乡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1700元提高到2012年的4500多元,绝对贫困人口从4300人减少到1100多人。

统筹城乡 六大工程纵深推进扶贫

通江坚持高起点谋划,跳出扶贫抓扶贫,站在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高度,推进通江农村新居工程、乡村道路建设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六大扶贫”工程,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之“核”在产业。在“沙溪-瓦室”扶贫连片规划区内,海拔1000多米的烟溪乡龙虎山村,农民几年前把玉米从坡底种到了山顶,即便风调雨顺,农民们的收获也只够半年的生活。而通过专家规划,调整种植结构,建起以龙虎山为核心的10万亩茶叶产业带,农民每年不但拿到土地租金,还在园区当起产业工人,每月按时领工资。

种茶致富是通江产业化扶贫的一个缩影。该县因地制宜建起干果、马铃薯、中药材、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重点扶持,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就地脱贫。

农民收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也加快改善。通过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借力加快构建县城-特色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沙溪镇王坪村113户村民切实体会到发展带来的实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

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该县将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面貌最突出的兴隆、诺水河等地划为重点片区,集中成片整体推进,使贫困村变为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

近年来,全县建成新农村示范村46个,已建“巴山新居”聚居点178个,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13190户、危旧房3134户。全县项目实施区新修村社道路464公里,供水点150处,蓄水池70口,铺设供水管道480公里,解决了8.9万多人行路难和5万多人生产生活用水难的问题,改造电网38000多户,改建农房2万多户,新增森林面积5万亩,集中安置倒房户3525户,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户395户,全县农村贫困居民由61.4万人减少到18.9万人。

深度规划“4+X”产业富民又强县

作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主战场,通江深度对接国家、省扶贫开发纲要,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精心编制《通江县农村十年扶贫规划》,编报扶贫项目289个、总投资1574亿元。

在产业规划方面,通江多点多极支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今年确定“4+X”产业(食用菌、茶叶、干果、旅游4个主导产业和水产、巴山土鸡、空山黄牛、青峪猪、空山马铃薯等其他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一线三点两片:即“三溪—广纳—县城—诺水河”一线,诺水河、县城和广纳三点,“诺水河—空山”干果产业和“涪阳—兴隆—烟溪—永安”茶叶产业两片,今年将发展食用菌3.5亿袋,实现产值18亿元,茶叶园区将扩大到17.6万亩,实现产值6亿元,空山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扩大到2.2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此外,还将新植核桃3万亩,建设10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10万亩中药材基地,新增水产养殖10万亩,争创5个市级以上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畜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坚持“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城乡一体发展,通江的这一战略构想,将转化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通江已明确提出,到2015年,通江将基本建成“三区一城”,即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国知名的红色生态旅游区、魅力山水红军城。

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110亿元、2.1万元、7000元,均实现翻一番,力争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产业

兴县

关键词

1

食用菌产业

讲述:以前起早贪黑挑粪松土,种些蔬菜,换来的钱买油盐酱醋都不够。现在好了,自从我种植通江椴木银耳后,每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0万多元。

——诺水河镇金溪河村银耳种植大户 王诚实

成绩:2012年,通江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3.26亿袋,鲜品产量达15.4万吨,产值16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00元。

展望:通江县借助通江银耳搭乘“神八”进入太空培育新菌种的机遇,投入10亿元建产城一体、城园相融的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规划用地3000亩,总投资10亿元,通过构建电子商务、物流贸易、外贸出口和技术交流“四大平台”,力争3-5年,将该园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菌类产业园,并创建主题型、复合型、体验型银耳文化旅游目的地,奠定中国通江银耳市场领导地位。

截至目前,该园完成投资3.2亿元。整理智能温室片田间工程150亩,整理产业发展区土地300亩;完成年生产能力150万袋智能温室一期工程,现已投产;引进企业4家,建食用菌生产、加工设施5万平方米,生产银耳30万袋,香菇10万袋,椴木耳菇67.7万段;同时开展了银耳(菌种)太空育种、通江银耳短椴木栽培、通江银耳(菌种)品比试验等科学试验。

(袁大坤 整理)

关键词

2

富硒生态绿茶产业

讲述:以前,我们只在田边地角栽几棵茶树,自己采摘、制作、销售,数量少,品质差,价格低,一年只挣一点油盐钱。现在,政府引进企业,让我们以土地入股,给我们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和技术,投产前每亩土地每年有600元补助,投产后,按股分红,每年每亩可收入5000多元。去年,茶业产业让我收入了5万多元。

——烟溪乡苏家坪村茶农张新国

成绩: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15.6万亩,其中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9万亩,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2个,绿色农产品(茶叶)基地1万亩,有机茶基地0.34万亩,无公害整体认证面积10万亩,产业区内茶农人均单项收入7000余元。

展望:根据规划,今后3年,通江县将以打造四川富硒生态绿茶基地强县、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为目标,每年发展茶园1.8万—2万亩,到2015年建立以“兴隆—烟溪—永安—沙溪、文峰—芝苞—至诚”两带为重点的茶叶产业带,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1.6万亩,无性系良种面积95%以上,“三品一标”认证面积90%以上,名优率50%以上,产量达1.5万吨,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新建茶叶精加工厂5000平方米,培育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省级龙头企业2家,打造国内知名品牌2个、驰名商标2个,建成四川富硒生态绿茶基地强县。

(李晓军 整理)

关键词

3

干果产业

讲述:家乡海拔1200多米,地薄水少,核桃虽深受外地人青睐,但挂果少。15年前,我种下了20亩核桃苗,几年后收获不多。从2008年起,政府不仅免费提供本地培育的“空山核桃”良种苗,还联系安排专业技术队将我的老园嫁接成优良品种,组织技术人员免费到现场教我们管护技术。去年,我家120亩核桃园中的30亩挂果核桃园,收入了5万元左右。

——空山乡七星村核桃种植大户杨述鹏

成绩:2012年,通江县新植核桃4万亩,改造7000亩,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带动11万多农民人均增收600元。

展望:根据规划,到2015年末,通江县核桃种植总规模达到20万亩,综合产值8个亿,林农户均依托核桃产业获得收入8000元以上;到2020年末总规模达到35万亩,综合产值35个亿,农户户均从核桃产业中获得收入3.5万元以上,促进35万以上林农增收。同时到2015年底,全县建成5000亩以上基地乡镇8个、1万亩以上基地乡镇3个、2万亩以上基地乡镇5个、核桃产业示范村10个,并通过采取高接换优、丰产培育等方式,对已有核桃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5万亩,全面完成核桃产业建设任务总投资达69281.42万元。

(苟忠 整理)

关键词

4

红色生态旅游产业

讲述:过去,我家住在中医部旧址附近,2011年我在红军街修了新房,但没有收入,只能外出务工。去年5月红军烈士陵园修缮开园后,游客猛增,我将自己的房子风貌打造后建起了一个“天和园”农家乐,除了做生意之外,还能照顾家庭。农家乐开业后,7个月的纯收入就在12万元左右。

——沙溪镇王坪村“天和园”农家乐老板李鹏林

成绩:2012年,通江县按照“名景”、“名馆”、“名园”、“名山”的要求,倾力打造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军博纪念馆、诺水河溶洞、空山天盆等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业实现蓬勃发展,游客量逐年增大。2012年共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6亿元。

展望:通江县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依托红色资源,保持良好生态,按照打造五大旅游景区、建好三条旅游线路、推介两大旅游品牌、创新旅游发展机制的思路,坚持旅游兴县战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用世界的眼光和创新精神规划、开发红色生态旅游资源,预计“十二五”末实现全县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第三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使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苟忠 张学隆 整理)

新闻推荐

晨曦中 恩阳区静悄悄挂牌

没有讲话和致辞,在一座租用的办公楼前五年内建成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新城区本报讯(记者尹勇)没有鲜花、红地毯、鞭炮,也没有领导讲话和致辞,6月3日早晨6时过,在恩阳工业园一座租用的办公楼前,巴中市恩阳...

通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