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通江有支农民志愿综合救援队两年多来为当地农民避免经

四川日报 2012-10-17 17:39 大字

通江有支农民志愿综合救援队,两年多来为当地农民避免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李敏 本报记者 尹勇

“救命啊!救命啊……”8月27日,在通江县大通江河广纳镇河段上,3名“落水者”在汹涌湍急的河水中时隐时现。“危急”之时,3辆冲锋舟开足马力,箭一般驶向出事地点,3名 “黄背心”跳入水中,将“落水者”救上船,抵岸后,又紧急送往医疗点……这是通江县成立的巴中市唯一一支农民志愿综合救援队开展的第134次定期救援模拟演练的场景。这支救援队曾参与青海玉树地震救援,10天时间内完成搭建帐篷、协助挖掘倒塌建筑、搬运救灾物资等任务。

农民志愿综合救援队共18名队员,年龄从20岁到50岁不等,有乡村医生、电焊工、泥水匠等,他们都是通江县广纳镇佛驹山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今年30岁出头的村民冯霖是救援队队长,他曾是一名消防战士,退伍后在通江县消防中队开消防车。2008年11月,有一次出警到农村救火,由于道路不便,等消防车到达火灾现场时,一户人家的财物已化成灰烬。这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决定回老家组建适合农村消防救援的综合救援队。

“2009年,我一提出成立农民志愿综合救援队,就得到很多人响应。但救援队成立之初,仅有队员8名,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可谓困难重重。”冯霖回忆起创建救援队的艰辛,无比感慨,“成立之初所有的设备靠我们在外面打零工挣钱购买。”

冯霖说,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目前这支农民志愿综合救援队已购置一辆发电车、一辆小型抢险救援车和一辆专门运送队员的金杯车以及大量的消防水泵、水枪、冲锋舟等专业救灾抢险设备,已拥有较为完善的硬件设备和专业的救援技术力量。

救援队成立两年多来,针对农村消防基础设施欠缺的实际情况,选择农闲时进行救援演练。没有消火栓、城市管网,队员们就在塘堰、水田、河流、溪沟等地,定期开展模拟取水训练。而救援内容,也从以前单一的消防演练扩展到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

“我们的队员全都住在救援队指挥部附近,一有灾情,指挥部的值班员就会通过电话通知队员。”冯霖说,为组织队员快速归队,迅速赶赴险情现场,该救援队成立了救援指挥部,并安装专线电话,及时通知队员到达指挥部。

“有了这支救援队,我们放心多了,一旦有什么灾情,他们就立即赶来,真不愧是我们的‘守护神\’。”佛驹山村村民熊明珠说。他对曾帮助过自己的这支救援队竖起大拇指。熊明珠老人居住在一个5户人共住的四合院内,2010年10月23日凌晨2点,老人家里因屋内电线老化而失火,救援队接到报警电话后,仅15分钟就赶到老人家中,经过半小时的奋力抢险,浇灭大火,老人因此获救。

该救援队成立以来,已免费出动103次,为方圆200余公里的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同时队员们通过打零工、承包干活等方式补贴了救援队的支出。

新闻推荐

巴山“背二哥” 廉租公寓温暖过寒冬

□袁大坤本报记者尹勇1月6日中午12点过,在巴中市通江县城西门桥头附近的农民工公寓里,来自沙溪镇明月村9社的杨珊和另外7名农民工刚吃完饭回到宿舍。“啪——”杨珊打开电视机,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开始...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