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罗中立成都工作室落户蓝顶艺术区 罗中立: 时代把我推向大巴山 成都商报艺术新观察之油画篇

成都商报 2017-03-04 15:48 大字

罗中立,1947年生,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川美油画系,1983-1986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院研修。曾任川美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现任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重庆文联主席。作品《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广泛收藏。设立“罗中立油画奖学金”,推动了中国青年当代艺术的发展。

著名艺术家、前川美院长罗中立的个展《状态·巴山变奏曲》在深圳e当代美术馆热展。这位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无疑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次个展也是他卸任川美院长后的首个个展。

卸任后罗中立的创作生活状态如何?成都商报记者近日了解到,他正在为五年前就已买下的位于蓝顶艺术区二期的700多平的工作室制定装修预算和设计方案。他希望快一点进入工作状态,罗中立直言,从院长位置退下来后,他作为艺术家的“黄金十年”才开始。在过去十七年的院长生涯中,罗中立很难有整块的时间来画大创作,“少画了几百、上千张画”,但他画了同龄艺术家中数量最多的手稿和草图。未来十年,罗中立想把这些草图尽量完成,“这就是每天激励我状态的东西。”而未来十年,他将在成都度过。

把工作室

建到自然里

多年前,罗中立就把成都设定为他的“养老之处”,他最早在都江堰聚源镇建了一个工作室。罗中立说,他们这批艺术家享受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好处,在国外和同行的交流里,他发现外国艺术家的工作室大部分都建在郊外,“后来我才知道国外很多人不住在城里,城里只是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地方都很自然。”卸任院长后,罗中立希望回到“院长”前的生活状态,一门心思搞创作。

成都商报:为何选择落户成都蓝顶?

罗中立:1986年我刚回国,因为受到国外的启发,就把自己的养老之地、艺术落脚点,选在了都江堰。但我想到成都来的想法由来已久,这个跟我小时候第一次来成都的记忆有关,武侯祠、都江堰、罗汉寺、城隍庙……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上川美附中,身边又有很多成都的同学,假期就和他们一起来耍,骑自行车,骑到都江堰,屁股都磨痛了,当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到成都来。

落户蓝顶的工作室,就是把都江堰的想法延伸过来:能够在成都这片土地上养老、进行艺术创作,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都商报: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罗中立:当川美校长这十七年,我有很多感激和庆幸,感觉到命运对我的关照,用同学的话讲叫“踩了狗屎运”。从概念上讲,川美已是世界最大的美院。从院长位置退下来后,我的“黄金十年”才开始,过去这十七年我虽然没有整块的时间来画大创作,但我画了同龄艺术家中最多的手稿和草图,这一堆东西我准备用接下来的十年尽量完成,这就是每天激励我状态的东西。

为川美付出

的十七年

深圳个展是罗中立的多年愿望。十七年一晃而过,他成了美院历史上最长任的院长,当初川美老院长叶毓山在他回国时私下和他聊过,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实行高校院招政策,他希望罗中立接他的班。罗中立不仅婉言谢绝,还劝叶老也不要当了,“趁大家还身体健康,多为社会创作些作品,实现我们最终极的价值。”

成都商报:谈谈你任职川美期间的工作。

罗中立:由于当时的一些特殊情况,在大家的期望下,我有一种被大家感动、激发的责任感,有一种想要回馈、报答母校的心思。当时我就是一个普通教师,从一个普通教师直接成为一名正院长应该是个特例,确实开了个先河。我接手时钱较紧张,头两年基本上是在筹资金,保饭碗,接着为修教室、宿舍各种奔走。再后来遇到特招,我定了激励政策,迅速激励了各院系的办学热情,很快把工资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了剩余资金来做发展考虑。

成都商报:能不能谈谈川美的学风。

罗中立:有人问我你连个组长都没当过,只是一个普通老师,怎么领导一个学校?刚开始我觉得很难回答,后来仔细一想,坐在这个位子上,按照当年自己当学生、当老师的想法去做就行了。一个学校是几代人的努力,要打造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就像酒窖,氛围打造好了,学校就好了,有才气的孩子自然就会成才。

成都商报:你心中川美是个什么概念?

罗中立:我在说“四川美院”时,我已经把它扩大了。四川美院现在已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可以北漂,最初他们北漂我还提供了一些交通费,补贴创作费。除此之外,我最自豪的就是在巴黎买了一个工作室,因为我们尝到了出国留学开阔眼界回来再创作的甜头,油画是西方过来的画种,出国的经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很有好处。如今美院的人可以轮流去那里创作,开眼界。

夫人改变了

我的命运

和罗中立对谈,话题当然绕不过那件改变他人生的作品《父亲》。1998年,他回到那片大巴山,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父亲》的原型就生活在那里。33年前,刚满17岁的罗中立来到这里插队,此后,他经常回到这里。1998年的这次回山,被拍成一部纪录片《山里的日子》。

后来罗中立的作品也都透露出土地里旺盛生命力,这也照应了《父亲》那个时代,人对土地和生命的渴望。但罗中立却说,改变自己命运的不是“父亲”,是夫人。

成都商报:还是谈谈绕不过的这件作品吧。

罗中立:这个作品的评论已经很多了,有些已超出了我创作的本意。那个时候我们很局限,只是想为了一个展览,有一个题材重大的作品进到里面就很高兴了,以后的事情已超越了我当时的想法。

成都商报:如何客观评价《父亲》?

罗中立:创作《父亲》时我已大三,为参加全国青年比赛,我想画一件关于农民的作品,在我意识里朦朦胧胧的感觉农民这个群体是一个重大题材。如何画呢?经过几稿推敲和变动,作品出炉。

这幅画是我标志性的学生时代作品,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大头像模式的一个开始。现在看来有几个突破意义,一是突破了当时写实的概念,借鉴了美国一个艺术家的照相机式的写实语言;第二,虽然表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实际上是回到关心人民、关心人本身上。只有人民创造历史,这个是激励我创作这幅画最主要的动力。

成都商报:《父亲》对你意味着什么?

罗中立:这幅画看起来是改变了我,实际上改变我的是报考川美。是我的夫人改变了我的命运,而不是那幅画。

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打算安家过日子了。高考恢复后,她家人很看重,就动员她劝我去考。那天刚好是最后一天报名,我在厂里面上班。几层电话转下来,才知道这个意思。既然是她和她家人的意见,我就决定去试一下。谈恋爱嘛,女友、老丈人的意见还是要听的。报名地离县城有二十来里路,那晚我收拾了一些自认为还可以的画就去了,跑到报名点他们都准备洗脚睡觉了。还好报名名单的尾巴上,终于有了罗中立的名字。后来我想,这可能真是抢着末班车了,关门的一瞬间屁股被踹了一脚进去了的感觉。

成都商报:说说你的乡土情结。

罗中立:当代艺术里,艺术家题材的选择是各式各样的,不同时代背景的艺术家不一样,同时代的也不一样,才形成今天多元题材的局面,这是当代中国艺术非常好的方面。像我们这代人,个体差异就在这上面。你看,我本想考国画研究生,无奈古典文学没及格,没去成;《父亲》的成功,也是意外结果,让我安心在油画中发展。成功是阴差阳错的,有的偶然,有的必然——是那个时代把我推向了大巴山。乡土这个主题有各种表达方式,有风情式的,还原乡土风情,还有借助风土来表达情结的。我大部分作品属于后者。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新闻推荐

平昌脱贫攻坚在砥砺中奋进

本报讯(记者张伟)近日,平昌县坦溪镇党委政府举办了“自强不息、感恩奋进”扶贫攻坚专场文艺汇演及“四好家庭”表彰大会。年,在巴中市检察院的精准帮扶下,坦溪镇党委政府为让全体村民实现“住...

平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