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有“微经济” 村村有大产业平昌多元化发展绿色产业,带动农户多渠道增收
□张立祥 特约通讯员 张超
3月1日一早,平昌县农发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浩和工人一起,忙着包装成品有机茶,准备分发给成都、上海的网上订单客户。在去年西博会上,涉及茶叶、水果、大米、豆类、薯类等近20个“平昌造”有机农产品亮相,备受中外客商青睐,参展农产品包括王浩的有机茶。王浩说,随着产品销路打开,会有更多的“平昌造”走出大巴山。
户户都有“微经济”
“去年,我家就是靠养鸡、养猪脱贫。”2月25日,青凤镇枫香村村民杨登英清扫圈舍后,把才买的80只小鸡投放到圈舍。去年初,杨登英改造建设猪圈、鸡舍后,免费领回200只小鸡,买了3头小猪。去年底,杨登英靠养殖收入达15000元。
为促进村民多元增收,该县鼓励支持村民充分利用边角地、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药园、小禽园、小鱼池等“微经济”。同时,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对农户特别是建卡贫困户,因户施策规划“微经济”,从技术培训、种苗购买、物资配送、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帮扶。杨登英靠帮扶单位赠送的200只鸡苗翻本,利用赚来的钱扩大圈舍养殖土鸡,走上了小产业脱贫路。
“‘微经济\’发展的现状,是产品市场半径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该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何修德坦言。为防止“市场打喷嚏、‘微经济\’得重病”现象发生,该县创新探索出“能人带动+抱团发展”模式。一般以村为单位针对不同的“微经济”组建相应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回引创业能人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对接大市场。
“‘微经济\’对单家农户而言是‘小\’经济,但整个村,甚至一个片区同类种养业抱团起来,这就成了大产业。”何修德说,初步估算,“微经济”的收入占农户整个家庭年收入的30%以上,近四成的建卡贫困户靠“微经济”实现了脱贫摘帽。
分片划区发展大产业
理沟、移栽、施肥……3月1日,在高峰乡工农村蔬菜产业基地内,20多个村民在忙着管理蔬菜。2015年,工农村回引业主规模发展蔬菜产业1200亩。在园区示范带动下,不到一年时间,该村以“公司+大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产业达2000余亩。工农村支部书记唐明钦介绍说:“现在,在外打工的村民90%回乡种起了蔬菜。”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新房子只见楼梯不见楼 本报脱贫攻坚“侦查队”深入平昌县得胜镇独柏村,见识了当地一大“怪”□本报记者 庞峰伟【望】“怪”现象:楼房只见楼梯不见楼
从巴中城区出发,1个半小时才能赶到平昌县得胜镇独柏村。1月日,记者时隔一年多再次见到贫困户吴禹益。与以前相比,他有了新变化:住上了新房子,人也精神了。独柏村因一棵古柏得名,由于山高坡陡,前些年很多...
平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