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旅游+”平昌闯出绿色发展之路
城在园中 村在景中 人在画中
□韦峯 其隆 张立祥
车到巴中市平昌县,像进了一个大景区。路好走,风景也漂亮。一片绿荫里,隐约可见人头攒动,云台镇三十二梁到了。
景区三面环河,山水相依,还有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蔡家、刘家两座大院。虽是7月盛夏,却挡不住50多位山东游客的脚步。村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看惯了的地方,对别人竟有那么大吸引力。“老乡,这些年生活可好?”“现在和过去,一个天上,一个地下!”67岁的蔡润修答得爽快。
变化从何而来?思路决定出路。平昌把“旅游+”贯穿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无中生有,有中生游,游中生优”,将景点、村庄、城镇串珠成线,努力实现旅游脱贫、旅游富民、旅游强县、旅游奔康的目标。
走进平昌,感受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境界。
无中生有——
走创意路线,突破局限敢想敢干
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要有符合区域实际和特点的科学发展思路。平昌县地处四川东北部,境内缺少名山大川,传统意义上的优质旅游资源匮乏。然而近年来,平昌旅游产业却爆发式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81.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3.16亿元。
乡村旅游,就是平昌旅游产业从“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的突破口。
无中生有,就是创造,就是创新。有3句话,深深印在平昌干部群众的心中:种庄稼也是种风景,农业产业园区变景区;建新居也是育景点,美丽乡村渐入佳境;新居是百姓的住房,也是乡村旅游的客栈。
依托资源,创新思维,敢想敢干。走“旅游+现代农业”之路,平昌坚持景区、园区、社区“三区”同建,注重农旅融合,以三十二梁现代茶业科技园等为引领,建成茶叶、花椒、巴药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
平昌还坚持“旅游+美丽新村”,宜聚则聚、宜散则散,注意乡土味道,留住田园乡愁,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实现新村即景区、新居即景点,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如今,云台三十二梁、五木南天门、驷马水乡等,成为平昌乡村旅游环线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有中生游——
走绿色路线,壮大规模形成声势
“旅游+”,归根结底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从理念到实践,平昌壮大规模形成声势。“我们按照省委‘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和巴中市委‘建设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要求,立足自身禀赋,坚定不移抓三产促一产带二产,‘旅游+’是平昌转型发展的不二选择。”平昌县委书记蒲开文表示。
决心决定作风,作风决定作为。平昌坚持逢节必办、无节创办,常态化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采茶节、荷花节等节庆活动。仅上半年就举办十几场,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节会,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次第涌现。
借力“旅游+”,平昌把绿色县城、风情小镇、精品旅游村、田园风光串联起来。这一过程中,财政并不富裕的平昌,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努力改变农村公共配套落后的现状,打开乡村旅游的绿色市场。
游中生优——
走精品路线,培育品牌提升美誉
如果把一个个景点比作一粒粒珍珠,那么需要雕琢加工、连串包装,才能制作出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平昌以乡村旅游为媒,聚集资源、整合资源、转化资源,把乡村景象变品相、品相变品牌,从而实现将生态变业态、把业态变业绩,内合“创新驱动”的脉络。
走精品路线,县城融入不可或缺。平昌坚持“旅游+新型城镇化”,把县城主城区“一区三园”当景区打造,以佛头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争创省级宜居县城。还探索“旅游+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旅游文化元素植入工业园区和产品加工基地,以兆润摩托园区一年一度的运动大赛为依托,实现新型工业与旅游业互动共融。
近年来,按照“一乡两园三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平昌县争创旅游品牌,已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3个国字号旅游品牌,打造1条红色精品旅游线。特别是2012年以来,一年创建一个国家4A级景区。
试想,来到平昌,空气中没有雾霾,而是负氧离子;山川上不是光秃秃的岩石,而是绿树和美景。这样的胜境,谁不期待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天宝记者张伟)近日,平昌县委副书记刘强深入坦溪镇苟溪村调研指导***工作。在苟溪村,刘强入户走访贫困户,认真查看干部结对帮扶公示牌信息,详细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产业发展、...
平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