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廖养泉书法联鉴赏

广安日报 2015-10-09 21:20 大字

清廖养泉书法联

□刘敏 文/图

清廖养泉书法联,纸本,纵126厘米、横31厘米;行楷:“东阁官梅动诗兴/南极老人应寿昌”,款“养泉廖於”;其作品富有颜真卿庄严雄伟、气势开张和柳公权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之风,书法功底深厚。附阴刻篆印“臣纶之印”1方,阳刻篆印“养泉”及藏家印信各1方。市域文博机构旧藏。

廖养泉,名纶(1810-1889),字养泉,号橘叟,巴中市平昌县江口镇人。以诸生游曾文正公戎幕,工书法,善诗文,其书法有颜柳风度,颇具功力。今平昌江口保存《石峡颂》、“江阳十景”、“魁”、“寿”,无锡太湖、惠山摩崖石刻留存“包孕吴越”、“横云”、“叠嶂栖云”、“石门”等墨迹。兼善山水,层峦叠嶂,苍润自然,其品在廉州、墨井间。

其祖父廖安国、父亲廖元均为清时举人,廖养泉是清道光诸生,自幼敏而好学,才能出众。早年被两江总督曾国藩招为军中书牍,委办浙沪厘金局和海运事务;继为江西巡抚沈葆祯委办正阳盐务;后被北洋大臣李鸿章委以新阳县令,旋任海州、直隶州道员。陕甘总督左宗棠甚嘉其能,上奏调甘肃供职。晚年归隐平昌江口。

廖纶为官时,凡是有关地方的利弊,他都广泛听取同僚意见,深入调研,周咨博访,所以能深知百姓疾苦。行政上有好的建议他都采纳,如果有失当的公事,他也能虚心听取意见,并很快改正。他以“兴养立教”为先,建造了“孝定祠”,书写柏庐家训刻成石板列于祠壁。每到朔望之日,他就带着昆山的乡绅学士前去拜谒和洒扫,并在那里一起讨论制定乡规民约。他提倡理学,设立免费的义塾,请了很多好的老师教书育人,那时的昆山学风盛行,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昆山是个低洼之地,廖纶上任的第二年夏天,秧苗刚刚插好,昆山就遇到霪雨,农田全部被淹。廖纶亲自到各乡察看,不惮劳瘁,测量水势高低。如果水太深的话,就乘农家小船进行勘察,命令加固圩岸,抗击水灾,老百姓深受感动。

廖纶在昆山时还广泛推广种桑养蚕。昆山当地老百姓不知蚕桑,“光绪初邑令王定安、廖纶捐俸,购田教民树桑育蚕,荒地日辟,民怀其德”,廖纶“购桑秧数万株,给四乡分种,并著《种桑说》,以劝民养蚕,惜地势低下,不利栽植,旋去任,未竟其效”;“蚕之属,族类甚盘,不具錄蚕,旧时邑鲜务蚕桑,妇女间有蓄之。自国朝同治中,巴江廖纶摄新阳县事,教民养蚕,设蚕桑局,贷民公本,四五年各邑民植桑饲蚕,不妨农事成为恒业”;“布之属丝。旧时,吾邑蚕业未兴,本不产丝,今育蚕者渐,或售茧、或贸丝,将与浙西竞胜,蓬朗镇新出鲜茧颇佳”。种种记载,都表达了廖纶一颗关爱民生、造福百姓的拳拳之心。

光绪辛卯年,离任昆山的廖纶从家乡四川来到昆山,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住在鸳湖寄墅,也就是官方办的学校里,靠卖书法作品和自己著作来解决食宿费的问题。当时的县令及其他官员请求拜见他,他都称谢不出,只是找了两三个在任时的老朋友,一起徒步走到孝定祠去拜谒祭祀,重新题写了楹联,并捐了四十多亩置祠的田。很多年后,还有许多老百姓仍记得廖纶在昆山所做的一切。正如朱绍成在《留荫轩记》里写的那样:“饮水思源,公之为功于吾邑也,当永永不忘。”

遗著有《大中讲义》二卷、《鞭心录》四卷、《两汉读书论断》二卷、《梦传文钞》八卷、《日记杂录》二卷、《巴效篇》、《笑山姑存草》等。

新闻推荐

举办首届三十二梁创业论坛 平昌聚力做好三方面文章抓好“回引工程”

四川经济日报巴中讯(记者何菊实习记者何金委)8月29日,为进一步深化全县回引创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巴中市平昌县专门举办了以“聚焦发展,创业创新”为活动主题的首届三十二梁创业论坛。论坛...

平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