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一条路 盘活一个古村落
□张立祥 特约通讯员 张超
下高速,走樱花大道……近日笔者乘坐旅游车行驶在S101平昌县朱(家湾)青(凤)柏油公路上,心情“倍儿爽”。逶迤绵延的天然生态屏障迎面而来,掩映在青山中的点点川东北民居疾闪而过,随处可见的产业园区生机勃勃,好一派蒸蒸日上的农村景象!
2014年5月动工修建的朱青路打通了平昌县云(台)笔(山)镇(龙)片区连接巴达高速公路的快捷通道,也是沿线15个乡镇40万群众至平昌县城的“生命通道”。路通产业兴,人流、车流、信息流鱼贯而入,农民工返乡,企业入驻,昔日闭塞沉寂的山村热闹起来了。
改造升级山路连通山外“大动脉”
没有鲜花和红地毯,以青山为屏空地为台的通车典礼上,30余辆头扎彩带的小车缓缓驶上平坦宽阔的柏油路,上千的邻里乡亲欢聚一起,庆祝山村从此告别“行路难”。
“以前这里是一面荒坡,连小路都没有。”龙尾村原支书张颂华老人指着车队驶过的地方,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梦寐以求的公路,在我有生之年实现啦。”龙尾村距云台镇30多里路,是该镇最偏远的村,一条断断续续的赶集路也只能让摩托车跑。
“村里不通公路,最恼火。”该村村主任夏恩德在旁插话,“卖猪的价钱都比通公路的地方贵;最头痛的是生疮害病,有时还要找人绑滑杆往医院抬。”商品难进村,农产品运不出去,交通闭塞、条件滞后的龙尾村村民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或举家搬迁到石垭、云台等邻近场镇。慢慢地,龙尾村田地荒芜,房屋破败,拥有300年历史的古村落“摇摇欲坠”。
2013年冬天,巴达高速通车并在青凤镇辖区 “开口子”,这给包括云台镇在内的15个乡镇的40万乡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想富,先修路”,2014年经过勘查规划,朱青路,这条老乡的“幸福路”迅速设计出炉并付诸于施工行动。开山修路,遇沟架桥……历经一年,穿越龙尾村腹地,投资2.86亿元、总长30余公里的朱青路竣工通车。
“方便多了,现在到县城只需40分钟,上高速要不到半个小时。”夏恩德自豪地说,“搬到街上住的人都想回来修房子啦。”2014年,平昌县在龙尾村同步实施 “巴山新居”扶贫工程,通过新建、风貌改造、保护性修缮等方式再现古村落面貌。同时,配套完善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回引创业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
这几天,居住在龙尾村蔡家大院的蔡品儒老人比较忙,按时开放才建起的农耕文化博物馆,照管濒临失传的农耕文物,为游客津津乐道地解说展品。
“一个月还有600元的收入呢。”蔡品儒高兴地说。蔡品儒老人的儿女定居在成都,过不惯城市生活的他执意留守祖业。眼下,他的“幸福账单”翻了几倍,多年不耕种的8亩土地流转给云顶茶业,修葺一新的老屋租给农家乐老板,一年有近3万元入账。“得感谢政府修这条路,没有路就没有产业来,没有产业来哪还有我‘坐享其成\’嘛。”
老人口口声声说到的 “老板”都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在西安务工20多年的蔡方儒,带上千万资产回乡创业,因地制宜组建起平昌县秦巴云顶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种植了2800多亩茶树。在县城家具行业打拼的彭书军,盯上茶旅相融发展古村落商机,租赁蔡品儒老屋在内的6户房子,开办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
筑巢引凤,朱青公路贯通,打造提升了沿线乡镇产业发展环境,外地企业入驻,村民返乡创业就业,农民逐步实现了就近就地增收致富。陕西紫阳盘龙富硒茶叶有限公司落户龙尾村,建设茶叶加工厂,可承担云台、邱家、鹿鸣三个乡镇3万多亩茶叶加工,计划年产700吨干茶,产值6个多亿。依托朱青公路便捷交通,青凤镇成功引进巴平药业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种植芍药、丹参、红参、当归,建设起龙井、红宝5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如今,路通产业兴,沿线产业百花齐放,老乡正走在越来越宽阔的 “幸福大道”上。
新闻推荐
□唐国宁杜强“创业种植花椒得益于大众创业新形势下的政策护航。”12月1日,平昌县土兴镇九叶青花椒种植基地业主王宪昌正忙着为花椒树冬管刷白,他高兴地说,“有了创业贷款的支持,1200余亩花椒明年可...
平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