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式精准发力 让贫困户发展路上不差钱金融扶贫的平昌样本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何菊
当前扶贫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在这场决战决胜的扶贫攻坚战中,金融发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巴中市平昌县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抓住中国农行将平昌列为金融扶贫示范县的机遇,坚持以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主要手段,以政府、银行、贫困农户互惠共赢为目标,以财政专项资金为牵引,撬动多方力量着力构建大扶贫资金池,大力开展“金融+特色产业”等行动,走出了一条金融扶贫开发新路子。
今年7月10日,在全国产业扶贫金融创新研讨会上,平昌县独具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得到与会代表广泛赞誉,平昌成为多地相关部门前来学习取经的地方。近日,记者走进平昌,对其独特的金融扶贫之路进行了探访。
“你的项目找好没?”这是今年来平昌县里贫困户们聊得最为频繁的一句话。
而过去大家聊得最多的却是“找到发展项目的钱没?”
是什么“魔力”使贫困户们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
“这一变化得益于政府开展的金融扶贫创新,有力地解决了贫困户致富无力的问题。”平昌县委书记蒲开文坦言,“‘拔穷根\’,金融‘造血\’尤为重要。在决战决胜扶贫攻坚中,平昌始终坚持把金融扶贫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奋力把金融‘血管\’铺进贫困村,奋力让广大贫困户在发展路上‘不差钱\’,奋力探索出金融扶贫平昌新路径!”
杠杆式——
“四两拨千斤”构建大扶贫资金池
平昌县是国家扶贫主战场之一。按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平昌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146个、贫困户3.867万户13.54万人。
怎样让这13.54万人脱贫致富?平昌决策者通过大走访发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最大的掣肘是资金——缺乏发展的本钱,贷款难又贵。
如何解难?
“引源头,蓄活水。”平昌决策者认为,要解决好供给不足的问题,就必须运用“杠杆”原理,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造血”,构建大扶贫资金池,让贫困户在发展路上“不喊渴”。
“平昌坚持在创新中破解疑难问题——以财政专项资金为牵引,充分撬动行业部门、信贷资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大扶贫资金总盘子,构建大扶贫资金池。”平昌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余良解释说,平昌金融扶贫突围路径重在创新。
为了真正建立起扶贫大资金池,平昌还着力展开了三大创新。
创新撬动机制。为破解银行资金风险的顾虑,平昌专门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三年内财政将总筹资1亿元。平昌县金融办一负责人表示,这1亿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作担保,将直接撬动银行拿出10亿元贷款,将撬动社会30亿至50亿元总投资。
创新增长机制。建立财政扶贫开发预算增长机制,每年按增长20%预算扶贫资金。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牵引,实现资源大整合。去年以来,共整合项目资金18亿元,实现信贷投放6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150亿元。
创新金融环境。坚持大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等,多举措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同时,为构建大扶贫资金池运营“生态”,平昌还配套出台了《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评级授信办法(试行)》、《金融扶贫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产权流转机制》等系列规章制度。
系列创新之举不仅率先打通了平昌金融扶贫“最先一米”,同时也为贫困群众建起了发展“资金池”。
滴灌式——
“巴山惠农贷”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是平昌推进金融扶贫的又一重要抓手。
为了让金融活水充分助力贫困户脱贫奔康,平昌坚持积极开展政银合作,着力推动金融服务网点向贫困乡村延伸,着力打造“接地气”、“有泥土味”的金融扶贫产品。
“巴山惠农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是由中国农业银行结合平昌***工作实际而创新研发的金融扶贫产品,专门针对有发展意愿和能力、有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而量身定制。平昌县副县长马婧告诉记者,该产品的优点在于打破了过去贫困户贷款时无抵压、无担保的尴尬,且利息低,非常受群众青睐。
据介绍,为了让这些惠民的金融扶贫产品真正落地生根,平昌还建立了全省首个不同于银行常规政策的贫困户评级授信系统。该系统根据贫困户的信用、技能等,科学地对全县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每户授信额度为2万-5万元。有了这个授信,贫困户就可轻松地搞定贷款。
“不用找担保和抵押,不用来回跑路,不用办理繁琐的手续……”一个个创新的金融产品和贴心的服务,广泛地激起了平昌县域贫困农民致富的热情。
“真没想到,仅凭良好的信用,足不出村就在农行贷到了2万元建起山地鸡养殖场。”平昌县青凤镇赵垭村贫困户刘治平,对于脱贫充满信心。
“过去很多贫困户都闲着没事干,而现在贷款方便了,且政府贴息后利息又低,大家都忙着上项目哦!”凤台镇赵亚村村支部书记彭显成告诉记者,目前银行已为全村贫困户授信200多万元,这笔钱将有力地支撑起大家脱贫的梦想。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据介绍,在金融精准滴灌的同时,平昌还坚持县镇村三级领导专家对贫困户的项目进行全程帮扶指导,对项目资金进行监管,科学确保资金用得好、还得上。
平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杜冬梅告诉记者:“金融扶贫已吹皱发展脱贫一池春水,充分激活了贫困户创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家脱贫干劲十足。如今,平昌各贫困村、贫困户均兴起了一股股强力抓发展、谋发展的热潮。”
牵引式——
“金融+特色产业”全面提质造血机能
让贫困地区民众脱贫,关键得有大产业带动。有了产业,就有了“造血”能力,就能形成良性“造血”功能。
“平昌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长期面临转型难、招商难、发展难三大难题。”蒲开文说,产业发展是平昌县扶贫开发的支柱,只有金融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扶贫才会有强劲的突破,百姓真脱贫才会有希望。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扶贫攻坚牵引作用,平昌坚持以实施“金融+特色产业”行动,着力探索放大扶贫资金效益的有效途径。
推行金融+工业。在银行“巴山兴业贷”产品的支持下,同凯能源、兆润摩托等骨干企业,不仅有效地破解融资难问题,还通过公司带农户,带动了2000多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推行金融+现代生态农业。在平昌县农行定向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实现助农增收。在青凤—鹿鸣—云台片区建立三产互动示范带,辐射6个乡镇25732户107212人,将解决片区内30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推行金融+乡村旅游。借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加大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发展农家乐176家,带动贫困户就业1000余人。
为鼓励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致富,“巴山兴业贷”还针对引导其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的企业设立特殊政策——每带动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授信,最高额度为5000万元。
截至目前,平昌县新增信贷投放11.3亿元扶持产业创新升级、贫困户创业致富,助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4%,辐射带动约3.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举,让平昌这片“红土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是一个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学习!”对于平昌在金融扶贫上开展的探索与实践,巴中市委常委侯中文给予高度肯定:“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撒钱\’扶贫模式,将生活性帮扶转变为生产性帮扶,将救济性帮扶转变为资本性帮扶,将向外争取帮扶转变为向外争取和自我努力并重的共谋共建帮扶,平昌让广大贫困农户走上了有尊严的脱贫致富路。”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巴中讯(沈永良记者何菊)“我是大山的儿子,走出大山只是我儿时的初衷,回报大山才是我今生不变的追求……”2月15日,在平昌县脱贫攻坚回引创业报告会上,来自该县笔山镇的创业人士邢远书,动情...
平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