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昌小宁城易守难攻见证宋末抗蒙史

四川日报 2015-06-05 10:19 大字

□王兴元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今年7月,蜀道申报世界遗产的文本将编制完成。在新纳入的米仓道中,巴中平昌县文物点“小宁城”备受文物专家推崇。因为它不仅是古蜀道上的重要驿站,还曾见证了宋末抗蒙史。记者了解到,这处在险峻深山中屹立700多年的城址,即将申报为市级文保单位。

易守难攻成为抗蒙城寨

从平昌县城溯通江河十余里到江口镇大宁村,便到了小宁城。记者5月底前往时,只见一座残破的山城兀立河畔,它形如乌龟,东靠巍峨大山,其余三面环水,四面悬崖如斧切刀削。最让人惊讶的是,小宁城高出河面300多米。巴中文物专家何茂森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小宁城下为两层台地环绕,每层台地都是一圈天然城墙。四周绝壁如刃,高30余米,环围6至10里。城脚下,宽100余米的通江河三面环绕,唯东面有一条石径通向外面,两旁峭削也高十数丈。

在大巴山内,为何会有这样一处险峻的城址?

原来,当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凭借强悍的蒙古骑兵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为了对抗蒙古铁骑的进攻,四川安抚制置史余玠决定“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在这个防御体系中,巴河流域的得汉城、平梁城和小宁城等城寨,便成为防御的攻事之一。

记者看到,小宁城不仅把天险纳入了防御体系,还以巨石垒成了里外两座城池。两城都建了东西南北四道城门,而如今尚存的几座城门,可以看到皆以巨石垒成,轻则四五百斤,重逾千斤,坚固与壮丽并重。仅以外城东门为例,这座宽2.4米、高3.4米的平顶城门,居然只由三块巨石砌成。

这个固若金汤的城寨,至今仍有可耕作的200多亩土地,两口古井也依然水量充沛。何茂森说,当年,小宁城内既可耕种,城外还四季可渔,完全可以保证长期耕战而不至于困死山上。

遗迹题刻丰富蜀道内涵

在何茂森指引下,记者还看到了小宁城现存的多处题刻。据史料记载,整座小宁城有题记石刻三幅,即《王李忠小宁城瓮城题记》、《谭渊修小宁城题名记》、《宋张实小宁城题名记》,它们分别记载了小宁城长达5年的修筑过程。在小宁城西门一处百米高的崖壁上,《宋张实小宁城题名记》还保存完好,且字大如拳,清晰可辨。但距其不远处城门上题刻的《谭渊修小宁城题名记》,则因风蚀而模糊不清。而午城北门,何茂森指着藏在杂草灌木中的一处1米多的石拱门说,这是当年主兵监修总管谭渊所建,是预防小宁城不保时的退守之门。而拱门两侧已经残破到不可辨认的两行题记,则疑似《王李忠小宁城瓮城题记》。

这座抗击蒙军的城寨,在清朝为了对抗白莲教而重新修葺。此后,也因位居蜀道之上,而热闹一时。大宁村村支部书记胡金余介绍,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因古蜀道从城脚经过,往来商贾带动了周边地区手工业、农业、商业等,在小宁城周围逐渐兴起了九年垭、荔枝溪、蒙子垭、草庙子等五个小场店,小商小贩终日可见,银匠、铜匠、铁匠、讲书卖唱者到处皆是。如今,小宁城内仍有村民居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告诉记者,2012年,国内文物专家曾为蜀道申遗准备前往米仓道考察。当时,小宁城便作为了蜀道申遗文物点的重要候选。“小宁城的险峻城址和现存题刻,丰富着蜀道的文化内涵。”

新闻推荐

助推发展 服务民生 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四川青年志愿者行动品牌载体和特色项目展示今年12月5日是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这是全世界志愿者的盛大节日,也是全国、全省志愿者的盛大节日。自1993年以来,四川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历经20余年的...

平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