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蜀中名刀”任述斌

攀枝花日报 2013-08-23 06:14 大字

□本报记者 唐波 陈兵

致读者

初秋时节,本报副刊版《大裂谷·闲情》今天同广大读者见面。

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从设计语言到内容编排,从图片到文字,都将尽力展现攀枝花人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情趣。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挥毫泼墨、把酒吟诗、闲敲棋子皆是文化。本次改版,新开设《大裂谷·闲情》版,每周五出刊。本版旨在挖掘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文化故事,推介新书及各类优秀书籍,培养读者健康的兴趣爱好,提升读者文化品味。

希望广大读者能从“闲情”中读出真情,读出文化,与我们一起,挖掘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讲述你身边人的文化故事,为阳光花城的文化建设添上一抹重彩。

投稿邮箱: pzhrb@163.net

身着青布唐装,脚穿黑色布鞋,手拿一支长烟杆,脸上挂着恬淡的笑容,走起路来慢悠悠地踱着方步,下巴上一把山羊胡已是黑白掺杂……这样的打扮,放在现代社会,别提有多“另类”了。但他十几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弥漫全身。多瞅两眼,就会发现他的打扮和他的气质非常吻合。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苴却砚雕刻代表性传承人,“蜀中名刀”任述斌。

“雕砚一生,品砚一生”是他的人生哲学。他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师古不泥,创作出一件件国宝级苴却砚珍品。他雕的作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1999年,任述斌雕刻的两方《松鹤砚》被当时的乔石委员长作为国礼,在出访日本和韩国时赠送给两国的首脑。同年,任述斌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一路走来,他是信徒,是行者,是良师,是雅士,亦是苴却砚推广的使者。

结缘:

只需一眼 便甘做苴却砚信徒

任述斌是巴中平昌县人,家里世代雕砚。他从小耳濡目染,自幼随祖父游历民间,学得一手雕刻好手艺,在当地远近闻名。

1982年,一位攀枝花文化工作者背着一块苴却石走进了任述斌的视野。他对苴却石一见如故,大为赞叹,当即决定亲自操刀雕刻。但由于第一次雕刻苴却石,没有经验,不熟悉苴却石别于一般石材较硬的特性,每天都会刻坏很多把刀子。经过一个月“苦战”,任述斌终于还是完成了他的第一件苴却砚雕刻作品。这一个月里,他竟然刻坏了几十把刀子。

这是任述斌和苴却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石质缜密圆润,纹理丰富,扣之有金石之声的苴却石,让他“一眼结缘”。

后来,那个从攀枝花背石而来的文化工作者离开了,但任述斌从那时起对攀枝花苴却砚念念不忘。

行者:

到有苴却砚的地方淘梦想

1989年,任述斌终于等来了机会。当时,攀枝花市为传承并光大苴却砚雕刻艺术,决定引进民间雕刻人才。凭着精湛的雕刻技巧,任述斌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就这样,带着对苴却砚浓厚的兴趣,带着七年来梦寐以求的期盼,任述斌别家千里来到攀枝花,踏上了他的苴却砚雕刻路。

“那时就感觉自己像一个求教的信徒,只要能圆了再见苴却砚的梦,在所不惜。”抵攀后,任述斌便在攀枝花市苴却砚工厂教徒弟。1995年,为了更好地钻研苴却砚,任述斌辞掉了工厂的工作,与朋友合伙开了康华工艺美术制品厂,任厂长;1997年,任述斌再次跳槽出来,自己创办了鑫苑工艺美术制品厂,从此,他有了自己专属雕砚的“一亩三分地”。

其间,他深入到雕砚大师寸秉信的故乡,考察寸氏苴却砚的工艺,拜访当时还健在的寸氏苴却砚传人高联新,并拜其为师学习制苴却砚。还搜求了寸秉信亲手制作的一批苴却砚及笔洗、水盂等文房用具,对照实物,认真钻研,从中总结经验。时光飞逝,原本基本功甚好的他很快成了苴却砚雕刻界的“明星”。

2004年下半年,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攀枝花传开——平地镇发现一块个大、质优的苴却石。得知消息,任述斌马上丢下手中的长烟杆,叫上两个徒弟赶到现场。农户家不大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相互交谈着、比划着,却没人下决心买。任述斌站在石头旁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当场也没买。返回厂里后,他开始多方了解、查资料,然后又跑到农户家里看原石……如此往复几次后,任述斌觉得,这是一块难得的原石,不做苴却砚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2005年,任述斌终于掷下重金10余万元购得了这块石头。买回后,任述斌还是心事重重。因为这块苴却石是罕有石材,他怕稍有不慎便毁了“宝贝”。任述斌索性收起了所有雕刻工具,先把自己关在屋里“闭关修炼”,构思主题、分析石品……仅这个思考的过程就用了几个月。从第一刀到最后的点睛之笔,任述斌不知道在心中先比划过多少刀。三年后,他的又一惊世巨作问世。此砚名为《九龙至尊》,采用传统题材雕刻手法。229颗石眼是目前苴却砚中石眼最多的,全砚长196厘米,宽116厘米,厚15厘米,堪称苴却砚界无价之宝。在雕刻过程中,任述斌因材施艺,将天然石眼刻为龙眼。九龙口吐龙珠形体各异, 在云中翻腾飞舞喜庆天下太平。砚台整体气势宏大,构思巧妙雕工精湛。连放砚的木座,都是世界第一神木巴西红花梨,整体相配堪称一绝。2009年6月,在中国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这幅砚台在攀枝花展馆作为“镇馆之宝”展出,让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大为惊叹,并受到了省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

“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时刻提醒自己和徒弟们要在苴却砚雕刻中传承优秀文化,同时不断创新。”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苴却砚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任述斌雕刻风格中正平和,多保留传统,写意较少。而且,他坚持手工雕刻,不喜欢机器过多地参与到砚台生产中来,“机器不懂得石材的品质,会对苴却石造成浪费”,任述斌说。

雅士:

一室一世界 一茶一人生

爱喝茶,爱挥毫作书法,擅长工笔画,爱看四大名著,尤其偏爱《岳飞传》等古典爱国主题书籍……这又是放下雕刻刀之后另一个任述斌。他有一个自己专用的“雅室”,白色的墙壁被书法、绘画作品点缀得情趣盎然,一张长逾2米的实木案头摆在正中间,文房四宝静躺其上,颇具雅趣。

一有闲暇,任述斌就泡上一壶茶,或挥毫疾书,或翻看两本旧书,或坐着为徒弟们传道授业解惑。

“师傅为人谦和,平日里也喜欢和我们谈心、聊天,听听我们的想法,指点我们要多注重文化内涵学习……”聊起恩师,现在已经出师并带徒弟的小廖脸上写满了敬意。

日复一日,任述斌将自己注重传统文化,喜古典山水、鸟兽雕刻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徒弟们。自开门收徒至今,他已经发展了100多名弟子。其中,30多人已经带着他对苴却砚的理解,带着他的技艺自立门户,将苴却砚雕刻技艺传到四面八方。

使者:

心有多大 世界就有多大

“我愿做苴却砚的信徒,现在已经做了。我还要做苴却砚雕刻技艺传播的使者。不仅我要这样做,以后,我的儿子、我的徒弟们也会坚持做下去。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他们都会和我一样,将雕刻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带着苴却砚‘漂洋过海\’,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还有着这样的美的存在。”如今已经47岁的任述斌,在谈及苴却砚时,眼里依然充满激情和憧憬。

他总是尽最大努力支持后辈们走出去,带进来,再走出去。每年,都会带着徒弟们到各地考察,收集外面世界的信息。2012年,在儿子面临读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时,经过长谈,任述斌说服唯一的儿子远赴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学习工艺美术。他希望在未来,儿子能带着西方工艺美术回来,用到传统的苴却砚雕刻上。“当初,我带着技艺走进攀枝花,走近苴却砚。后来我又带着我的技艺、我的苴却砚走出去向世人介绍。现在,是时候让西方雕刻艺术与咱们中方雕刻艺术来一次融合了。”任述斌说。

新书推介

《所有人问所有人》

“韩寒最尴尬的事儿是什么?”“范冰冰和李冰冰两个美女除了姓不同,还有什么区别?”日前,一部名为《所有人问所有人》的新书受到了很多读者的追捧,书中充满了这样种种“搞怪”的问题,还有韩寒、王中磊等“大咖”一本正经的回答。80后作家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曾拥有很高的人气,而“所有人问所有人”则是其中人气最高的栏目,这本《所有人问所有人》正是该栏目的精华集结,这不是一本科普式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读物。许多无厘头的问题经过韩寒、彭浩翔、蒋方舟等名人的答疑解惑,呈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

“无论你是谁,都可以向任何人提问,提任何问题。”这是监制韩寒与“一个工作室”共同发起的呼唤。“如果是问自己身边的人,请提供他们的联系方式。如果是问名人,我们负责找到他”。

因此,书中提问与回答的“所有人”,来自各行各业,韩寒、彭浩翔、蒋方舟、朴树、高晓松、李银河、连岳等名人,以及私家侦探、红十字会、公交车售票员、劳模、外交部总机,甚至还有107岁的老人,都站上这个“所有人问所有人”的舞台。

而书中的许多问题也令人大开眼界。不少极富好奇心的网友也问了许多无厘头的问题,例如淘宝上花钱最多的花了多少?外国人亲嘴的声音和中国人是否不一样?女友和妈妈同时落水先救谁……

全书收录了真实、智慧、幽默的精彩内容,按照“拽”“拧”“轴”“装”“恋”,分为五大主题,将草根、民间、规则、社会、逻辑、科学、阅读、文艺、情感、生理的话题囊括其中。一网打尽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藏在内心深处的疑问和问题,轻松中读透当下。

新闻推荐

平昌县多措并举加强回引创业工作 去年回引648个项目,计划投资逾28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巴中讯(记者何菊)为了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今年来,平昌县积极坚持把回引创业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工作重心,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回引创业工作,确保2016年取得突破性成绩。搭建宣传平台,开办“走...

平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