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腾飞
——平昌县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录
位于大巴山群山深处的平昌县,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历史上,这里的农业生产多年沿袭着刀耕火种的传统方式,农业现代化历程艰难而缓慢。到2007年,全县已有2万多亩耕地被常年撂荒,而且还大有扩散之势。
是绝地反击还是继续下滑?这是平昌乃至整个山区农业亟待回答的历史之问。面对这一历史挑战,2011年,平昌农业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当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1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2万吨,农业总产值36亿元,分别较2007年增长6.03%、12.21%和33.77%,在种植面积小幅增长的同时,产值大幅度增长。这表明,当地农业附加值大大增加,背后是农业产业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的大幅迈进。平昌,这个大巴山深处的县城,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财政资金的介入极大地放大了现代农业发展资金
说起来,今年41岁的罗勇算得上是当地养猪的“老手”,可是,经年累月的养猪经历非但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福利,相反,更多的是痛苦的记忆。疾病、瘟疫、起伏不定的市场,这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一次次打击着罗勇的养殖梦想。
罗勇是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村民,和大山深处很多老百姓一样,养猪种粮是一家人的谋生之道。然而,两样都没有将他们一家带入富裕的生活。直到去年,全家年纯收入都还没有突破两万元。
扩大养殖规模,大幅度增加家庭收入,罗勇不是没有想过。然而,现实的困境是“三缺”:建设缺资金,养殖缺技术,销售缺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很多年,罗勇多次跃跃欲试,但最终都选择了放弃。
真正的飞跃或许就将开始了。2012年,通过竞争立项,罗勇所在的中岭村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区。项目承诺在圈舍建设中给予每户养殖户每平方米180元的财政资金支持,这样一来,建设一个350平方米的猪舍,一下就可以省掉好几万元。
这还不算,项目还规定,对于生猪购置环节进行补贴。“就像是一个火星丢在了干柴堆上。”时至今日,罗勇这样描述他得到这个项目消息时的心情。
在那之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干了起来。给他信心的还不只政府这个项目,最近两年,平昌县成功引进了广东省温氏畜牧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模式与众不同,公司为周围的养殖户免费提供仔猪和全程的养殖技术服务,生猪出栏后,公司全部回收,无论市场再低迷,公司都保证给予每头猪120元的利润,这样一来,之前困扰罗勇的技术和市场风险一下子都给解决了。
今年10月,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罗勇家的生猪养殖场就建成了,除去政府补贴,自己现金投入也不过5万多元。
截至目前,首批200头仔猪已经长到了40多公斤,春节前,第一批商品猪就要上市了,即便按保底利润来算,这批猪也可以净赚2万多元,明年,如果存栏量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300多头,按一年出栏三次计算,他的纯收入就可以突破10万元。
即便有人连这5万多元也拿不出来,只要有养殖的热情,当地也有办法帮助解决。2011年,平昌县成立畜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今年春,公司就先后在元山镇境内五个中心村,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圈舍55个。
这样一来,当地村民只要有养殖意愿,并且属于政府现代农业产业资金项目的扶持范畴,就可以向该公司租用圈舍开始养殖,而租金也不用付现,而是在年终的养殖受益中分年扣除,5年后,这个圈舍的产权就属于村民本人。
正是在这个项目和相应机制的刺激和带动下,近几年来,平昌县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规模化水平来看,2012年,全县生猪规模养殖户达到10386户,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这一数字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前的2007年高出了55个百分点。当年,全县生猪规模养殖户仅有1400多户,规模养殖比重不足10%。
也正是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带动下,最近几年,全县畜牧业发展规模突飞猛进,预计今年全县生猪出栏量将达到134万头,其中,出口量将达到90万头左右。人均增收3800元以上。
5年前,平昌全县年出栏生猪的总量仅仅40多万头,只能基本满足本地需求。5年间的巨大变迁,不仅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增收渠道,同时也为全省猪肉供应作出了贡献。
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促进山区农业华丽转身
驾着铁牛去耕地,开着汽车去收粮,这样的场景,对于从小就在大山深处生活的平昌县农民来说,多少年来,简直就是一个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搬进现实。
两个月前,平昌县元山镇通木村村委会主任冯建仁就破天荒开着微型收割机,将自家的两亩多水稻收回了家,整个过程,不到一上午,放在之前用全人工收割,得几个人忙一天。
今年春天,他同样是第一次驾驶微耕机耕了田。在那之前,他将自己家的一头水牛给卖了。
从水牛到铁牛,发生在冯建仁一家的这个变迁,折射的是平昌县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 “华丽转身”。
通木村位于大巴山深处,距离平昌县城尚有近10公里道路,由于地处山区,全村2200多亩土地中,仅有1500余亩水田,而且由于水利设施匮乏陈旧,绝大部分只能靠天吃饭,生产条件极为艰苦,直到去年项目实施前,全村农业依然沿袭的是肩挑背驮,牛耕人收的传统方式,一麻袋水稻,从山脚背回山腰,肩膀都要磨肿。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村民不惜将土地撂荒,到外地打工谋生。
去年8月,通木村被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范畴,一年多来,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全村修建了11公里生产便道,整治维修了14口塘堰,另外又新修了两口池塘,修建了近10公里的标准化水渠。此外,项目还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200多亩旱地改为水田。
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今年,全村一次性新增10台耕作机,与此对应,全村耕牛数量则降到了个位数。
如今,站在通木村村头,映入眼帘的一片片形状规则、配套完善的梯田,山脚下,一片片新村正在拔地而起,一幅产村相融的和谐景象正在大巴山深处悄然显现。
不只是通木村,2011年,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区覆盖了平昌县8个行政村、5360户。仅仅这一年,全县就建设现代农业项目新增改善灌面2.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62万亩,达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项目区实现田网、渠网、路网配套,渠系配套率达到75%,项目区种植业新增产量134.2万公斤,受益农户人均年增纯收入185元以上。
说起当前的变化,除了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最让冯建仁难忘的就是老百姓参与的热情。去年,得知村子被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范围后,全村立即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建设进程中。
按规定,该项目的实施,除了政府资金支持一部分外,其余绝大部分都需要老百姓自己参与。其实,这根本不用说,一听说项目开始实施了,家家户户几乎全家出动,积极参与。
冯建仁至今还记得,项目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200多人投身其中,直到今天,全村每天都有几十号人成天泡在工地上。有些人外出打工,还把亲戚喊出来帮忙。截至目前,全村财政资金的投入为800多万元,而当地老百姓投工投劳如折合成现金就已经接近千万元。
观点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百姓主体
1.3亿元、5.7亿元,上述两个数字,分别是2008年、2011年,平昌县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中,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和引导社会投资和带动农户投入的资金总量,财政资金对于民间资金的撬动作用明显。
长期以来,支农项目一直面临受益农民积极性不高、建设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明晰、建后管护责任不清、农民投工投劳难以落实等问题,导致支农资金难以发挥更大效益。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平昌县财政局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中,始终坚持“三不三议三自主机制”(“三不”:不办群众不愿办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的事;“三议”:村委会、村支部提议,村民代表审议,村民大会决议;“三自主”: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督)。
这一机制,与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所秉持的民办公助的原则一脉相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项目规划方案“民议”、项目内容“民知”、工程建设“民管”、工程质量“民监”、资金使用“民审”,工程建后 “民受益”,保证了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也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活力,放大了政府资金的乘数效益,为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财政资金的撬动,就不可能有民间资本的“苏醒”和参与,同样,没有民间资本和群众的参与,仅仅靠财政资金“孤军奋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也难以推动,只有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共同发力、协同作战,现代农业才有可能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平昌县委常委、副县长 阙作强 )□梁现瑞 图片由平昌县财政局提供
新闻推荐
“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启动本报讯(记者许静)2月28日,四川省第十八届“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在平昌县启动。本次活动由省科技厅、省科协和巴中市联合举行,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10多所大学、...
平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