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穷帽后 他带领乡亲共奔康
稿件来源:刘佳文/图
马宗平查看果树长势。
□杨长春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你看这果子成天对着太阳晒,易早熟,所以得疏掉。”10月15日,谈起种植心得,巴中市恩阳区群乐镇新河村(社区)村民马宗平说得头头是道。
回乡10年,他几番创业失败,曾举家陷入贫困泥沼;如今,他规模种养面积已达500余亩,不仅全家奔康,还带领着四方乡邻脱贫增收,被评为首届“四川脱贫榜样”。
创业失败 被评为贫困户
2008年,为了照顾儿女,外出务工多年的马宗平和妻子双双回乡。当时,不满40岁的夫妻俩勤劳肯干,他们租下12亩地养鱼、种果树。
虽然马宗平踌躇满志,但他养鱼不懂池塘环境、养殖密度;种果树,也缺乏管护经验;不懂市场,愁销更是常态。折腾几年,他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这一次失败并没有击倒马宗平。2012年下半年,他筹资购买了3000只鹅苗,但因为染病很快就死了2000多只。马宗平灰头土脸,他一方面从自身找原因,明白自己是吃了缺乏技术、不懂市场的亏。两次创业失败,他们欠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务。
创业失败后,马宗平一家的日子很艰难。“我们在鱼塘边搭了个‘偏偏’,一家四口都住在里头,最穷的时候连给鱼塘充氧,需要500块钱电费都拿不出啊。”孩子们上学的学费、生活费也得亲戚朋友接济。2014年,他们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各方帮扶 找到奔康门道
在了解了马宗平一家创业经历后,各方伸出了援手。村干部们来到他家讲解惠农政策和扶贫政策。乡镇干部带着他和其余几名种植户到外地向种养大户讨教经验;区上对口帮扶单位助其销售产品;镇上农技员时常拜访他家,为其讲技术出主意。
考虑再三,综合了各方意见后,马宗平决定重点发展大棚蔬菜,通过镇村的帮扶协调,他办理了十多万元的贷款,流转近300亩土地,采用绿色、生态、高效的方式种植蔬果。这次创业,马宗平更加勤劳和理性了,白天他在地里搞生产,夜里他在家学技术。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他隔三差五就去周边场镇和巴中市区的农贸市场蹲点。
很快,马宗平的产业便有了起色。可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夏,一场大风将他家的数十个大棚刮倒了。马宗平心急如焚,这时镇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区上的对口帮扶单位纷纷施以援手,不仅和他一起到地里干活,还帮忙销售蔬果。
有了各方帮扶,再加之马宗平勤劳肯干不服输的个性,他的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后来,他建起了80多亩鱼塘,又种植了上百亩沃柑,建起了农家乐,过往债务一律还清不说,去年仅蔬菜和鱼塘两个项目,就带来了近20万元的纯收入。
做好榜样 带领乡邻致富
如今,马宗平的规模种养面积已过500亩,从贫困户到年收入数十万,他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勤劳致富代表。马宗平觉得自己虽然富了,但还要带动周边乡邻共同发展。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马宗平给自己定了两个规矩:凡是贫困户,可优先到园区务工,凡是贫困户的土地优先租用流转。目前,他的基地吸纳了三十多户农民就地务工,其中十多户为贫困户。“马宗平确实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表率。”新河村三组贫困户陈礼秀告诉记者。如今她在马宗平的基地里务工,一年收入近两万元,一家人已经实现了脱贫。
除了吸纳就业,马宗平还义务为群乐镇其他贫困户提供农产品销售信息和渠道,以及种苗、技术等服务。同时,他还吸收了当地6户贫困户,以产业周转金借贷等方式入股,每年向这些贫困户进行分红。“不懂技术、不懂市场,这些都是我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希望多多帮助其他贫困户,让他们也能早日通过辛勤劳动脱贫奔康。”马宗平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追授四川省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何齐“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何齐同志1987年8...
巴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