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浅谈巴中南龛石窟的表现形态和审美风格

四川科技报 2017-12-29 11:52 大字

■ 蒲会

巴中南龛石窟位于巴中城南一公里处的南龛坡山腹,群像镌刻于岩壁之上。其佛像方正如削,层层而列,蔚为壮观。巴中南龛石窟的镌刻工作始发于隋朝时期,经历多朝增镌,现存有佛像2700余尊,造像碑17座以及众多佛龛、题记、诗文。南龛石窟不仅仅是壮观的人文景观,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蕴含的丰富表现形态与独特审美风格,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究。

巴中南龛石窟的材质选择与工艺技法

巴中南龛石窟地处四川盆地,因古时交通不便难以从外取材,决定了其依山而建、就地取材的镌刻条件。且四川盆地多为砂岩,故巴中南龛石窟便是以当地砂岩为基础材质镌刻而来。而这样于砂岩岩壁镌刻有3大优点:一是依岩壁顺势而建,后续创作空间较大,使得后世能加以镌刻;二是就地取材,省去大量人力物力,可缩短镌刻周期;三是砂岩于当地随处可见,成本不高,且质地较软,易于镌刻造型。

关于巴中南龛石窟的详细工艺技法,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并没有确实可考的历史记载。但依据现存的佛龛镌刻成像,结合历史信息材料,细细探究不难发现,隋唐时期由于经济技术的长足进步,其石像镌刻工具技艺已和现代差别不大。唐宋时期,南龛石窟的基本技法主要包括阴阳线刻与浅浮雕技法,注重线条的深浅起伏与主次差异,以保证所刻佛像的立体感。

巴中南龛石窟的结构形态

巴中南龛石窟佛像,按照佛教派别划分,隋唐始建时期多为显派佛像,尤以阿弥陀佛、十方佛、弥勒佛居多。而这些佛像最大的特点便是分化明显,含义简明。正因如此,从空间结构上看,南龛石窟中佛像多以7座、9座等单数组合形式出现,使人观之顿觉开阔明朗,庄严宏伟。后世创作者在此基础上,陆续增刻出东方药师佛、西方极乐佛、地藏王菩萨等群体性佛像。历经千年之后,巴中南龛石窟呈现出以佛派分群而立的空间结构特征,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佛教的真实发展状况。

佛像的向心式布局是南龛石窟空间布局的另一大特点。就巴中南龛石窟佛像所呈现的场景形态而言,以众佛法场讲法的场面居多。其布局主要表现为以菩萨、佛陀为中心,圣众、力士等按等级逐次分布于外。这些鲜明的布局特征,对于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巴中南龛石窟审美风格概述

巴中南龛石窟作为典型的唐代佛龛石窟,其最大特点就是重视观音菩萨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雕刻过程中,注重其女性特征的表现。这一时期的佛像石雕,无论是佛陀还是菩萨,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由于巴中南龛石窟主要镌刻于唐朝时期,使得主体石刻在审美风格上体现出唐朝普遍的审美观念,即斜眉云鬓、体态丰腴、面如冠玉的人物审美特征。

但南龛石窟的审美风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主要是因为南龛石窟并不是某个时代、某个创作者一蹴而就的。它的整个完成过程,几乎贯穿了自隋唐以来的整个中国古代史。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审美也在巴中南龛石窟中得以还原。可贵的是,这些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并没有因为差异性而显得繁杂凌乱,而是实现了各时期不同审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也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巴中南龛石窟审美风格的形成

巴中南龛石窟审美风格主要特征,在布局上表现为向心式的组合式分布,在个体佛像表现上,具有体态丰盈、面相开阔、姿势向外的特点,突显出力量感与厚重感。这些审美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巴中南龛石窟所刻画的主要对象是显派佛像,而这一类型的佛像主要特征就是面容雍和,体态饱满。同时,唐代的审美观念较以往有所不同,以丰腴富态为美,无论是官方或是民间,都不约而同秉持此种审美标准。于是,在今天看来,南龛石窟便呈现出体态丰盈、面相开阔的艺术审美特点。

另一方面,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最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政策相对宽松,从而形成了外倾的社会心理。因此,在众多唐朝艺术品中,都可以明显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开放气息,这也使得南龛石窟的佛像大多呈现出姿势洒脱、气势奔放的审美特征。

历经千年岁月的巴中南龛石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产。对于其中所蕴含的艺术表现形态与民族审美风格进行思考探究,无论是对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风貌,还是对传统文化于当今社会的继承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巴中市南龛石窟研究所)

新闻推荐

巴城首批29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即将开建

(记者欧阳常林)12月21日,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巴城首批29个充电桩(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选址获上级部门批复,相关部门即将动工开建。“巴城首批29个充电桩(站)位于市体育馆、巴人广场、费尔顿酒店、巴中职业...

巴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