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户有增收项目 村有当家产业 镇有产业基地 巴州区探索老区脱贫攻坚新路子

四川科技报 2017-11-17 03:21 大字

一早起来到自留地管护菜园或做家务,上午、下午按时到枇杷产业园上班,吃过晚饭与邻居相约到聚居点广场跳坝坝舞……这是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周华英一天的生活。

周华英是枇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丈夫残疾致使家庭贫困,经过政府帮扶,她成了立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180亩种植枇杷和白芍,养土鸡2000只,还经营农村电商,已经脱了贫。

近年来,水宁寺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产业,努力拓展帮扶形式,推行新乡村教育,走出了一条符合该镇实际的脱贫攻坚路。

N+贫困户

合力帮扶出成果

水宁寺镇坚持先富带动后富、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的原则,组织帮扶单位带、挂联领导带、驻村干部带,让贫困户成为明白人;推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带、种养大户带、专业合作社带,拓展增收渠道;引导左邻右舍带、亲朋好友带、兄弟姊妹带,坚定贫困户脱贫信心。同时,围绕田、林、池、圈等“做文章”,对贫困户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聚力实施“万元田”“万元林”“万元圈”增收工程,实现了户有增收项目、村有当家产业、镇有产业基地的目标。

全域全覆盖

产业发展强起来

在水宁寺镇,每个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两个以上产业主体。该镇贫困村龙台村实行“代养分红”,对丧失劳动能力和举家外出的贫困户由亲属、邻里寄养或代养,按照代养户与贫困户4:6的比例进行分成。今年该村投放鸡苗3775只,全村92户贫困户339人全员参与,其中14户52人选择了代养。

该镇外引业主、内育大户,培育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引导贫困户入园务工,实现土地流转费和劳务费“双收益”。如:龙台村产业大户李国成成立了龙台观养殖场,带动贫困户6户;运升食用菌基地每年为附近农户创造劳务收入约2.4万元。此外,金银坎村依托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佛龛、红栋村依托婚纱摄影基地、巴食巴适产业园、佛龛农庄等,水宁、三皇、龙骨村主要依托巴药、莲藕和猕猴桃产业园,香炉、凳子垭村主要依托砖厂、大型养殖场带动贫困户增收。预计今年底,这些村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分红收益和庭院产业,可实现人均突破3500元的目标。

新乡村教育

引导新村新风尚

基础打好了、产业发展了,群众思想观念、法纪意识、致富方式、价值导向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教育引导?该镇创新开展“新乡村教育”宣讲活动,引导贫困户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

“新乡村教育”宣讲活动以培育守法纪、明事理、能致富、有文化、懂感恩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宣传法律法规、讲解惠民政策、传授科技知识、弘扬感恩孝道、交流生活哲理为主要内容。整合“三下乡”“四进社区”“法律七进”“平安创建”“三情普查”等主题活动、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单位,“组团化”为困难群众提供“菜单式”宣讲服务。宣讲成员以案例呈现、数据对比,讲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增强贫困户法规意识,激发贫困户兴业致富动力,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权益,促进农村文明和谐新风的形成。

(杜渊 杨东升 本报记者 杨永忠)

新闻推荐

接访制度化 “四零”赢民心 巴中市领导干部带头做实信访工作

吴金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党政领导干部公开接访日为平台,以“事要解决”为主线,坚持把领导干部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

巴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