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巴中巴州西华山:“贫困村”变身“小康村”
“土地流转费,每年2700元,在园区打工,半年能挣7000元……”近日,坐在自家漂亮的新居院坝前,巴中市巴州区回风街道办事处西华山村66岁的村民李国富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
“人均纯收入10116元,是5年前的2.33倍。”谈到西华山村的现状,已65岁的老支书王华恩打开了话匣子,自2007年以来,借区域优势围绕巴山新居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该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省级“四好”新村。
建新居
村民住上好房子
近日,记者在西华山村看到一排两层楼高的楼房,围着一池碧波的水塘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在楼下的院坝上,几乎家家都停放着小轿车,院子里的花园里玫瑰花正开得鲜艳。
“我家住房170多平方米,宽敞得很!”李国富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是泥泞路、土坯房,朴实的村民围着几亩田地打转,“当时,村里77户村民都是土坯房。”
2010年,该村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将这些原本是土坯房的村民集中聚居在一起。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西华山村到处是红砖碧瓦的楼房,“贫困村”俨然变成了“小康村”。
兴产业
村民过上好日子
“这个村之所以发展这么好,得益于10年前开始的土地流转。”王华恩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村里陆续引进业主11人发展农业、旅游等产业。
在王华恩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该村引进的第一个业主李成明的猕猴桃产业园、花卉产业园。“10年前,我来这个村子考察的时候,到处都是泥泞路、土坯房,村民围着几亩土地打转,一年赚不了几个钱。”回想起刚来村子时的情景,如今的李成明很是欣慰。
据介绍,自2007年以来,西华山村先后流转土地766亩,通过产业园的发展,带动了乡村旅游近10户,农户开起农家乐,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产业的引进,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发展。以李国富家为例,他家中有2.6亩土地,以往靠种庄稼一年到头只能保证一家人的口粮,要说赚钱那是不可能的事。如今,土地流转出去,每年获得流转费用就有2700元,加上老伴在园区内打工,一年下来稳稳当当收入上万元。
王华恩告诉记者,通过流转土地发展产业,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已从2007年的1900元,增加到2016年的10116元。
树新风
村民养成好习惯
随着西华山村的蜕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乱扔、乱倒垃圾的行为少了,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言碎语少了,讲文明树新风的风气已经形成。
在西华山村聚居点的文化院坝上,记者看到一些老人,有的在健身器材上健身,有的跳着坝坝舞,他们中间还有一帮喜欢川剧的老年朋友,每到周末,还会去巴中川剧团和艺术家们唱两嗓子。
“如今,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进一步年轻化。新人新气象,在年轻人的带领下,已经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的村民还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王华恩笑容满面地说道。
杜渊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何菊
新闻推荐
本报讯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胥纯率省总工会经审委主任苗勇及省总工会办公室、政研室相关人员5月9日至10日深入巴中调研指导工作,并召开全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工作巴中座谈会。巴中市委常委、市...
巴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