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关爱寄宿生 别让烦恼困扰他们

四川农村日报 2016-11-25 12:53 大字

□本报记者 刘鑫

11月14日下午5点30分,巴中市恩阳区一村小的学校食堂员工一边给农村寄宿生打饭菜,一边说:“多点儿,吃饱点儿。”叔叔阿姨们的关怀,让孩子们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对于寄宿的山里娃来说,快乐很简单,但烦恼也不容忽视。

想家 是因为担心家人

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学生们走进教室上早自习的一个小时里,是巴中市恩阳区一村小的乡村教师王坤,最忙碌的时候。

他要比同学们起得早一点儿,叫醒一些冬天赖床的小同学。“山区气候入冬后更冷一些。有的家庭条件稍差一点儿的寄宿生没有手套,冷了也只能搓搓手,让人看着挺难受的。”王坤说。

已经在农村教育一线工作了近十年的王坤,谈及农村寄宿的特点,几乎是脱口而出:一是住宿条件比早些年虽有所提高,但基本还是“一间房铁架床,七八个上下铺”;二是寝室内基本没有窗帘、储物柜等设备;三是吃的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不夸张地说是“餐餐有蛋、顿顿有肉”;四是宿舍楼基本都没有热水,寄宿生的冬季洗漱是个大难题。

王坤向记者讲述起自己带过的一名寄宿生的故事。他叫小华,在农村寄宿生这个群体里都算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可偏偏这个孩子学习特别用功,成绩比较拔尖,但在穿着打扮、生活起居方面却很恼火,有同学甚至会 “吐槽”他“身上有味儿”。

小华父亲瘫痪,母亲常年外出务工,爷爷奶奶身体也不好,因为家离学校太远,小华只得住校。想家,是寄宿生的一个“通病”。但和其他寄宿生“会想家”不同的是,小华“想家”并不是想父母照顾他,“而是在担心瘫痪的父亲和身体不好的爷爷奶奶,没人照顾了。真的是‘穷人家的娃娃早当家\’。”

王坤苦笑着告诉记者:“寄宿学生的家庭大多条件不算好。要让八九岁的娃娃一边学习成长,一边无牵无挂独立生活,两者都要兼顾,不现实。”

关爱 不要遗漏细节

事实上,随着国家有关“撤点并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于农村寄宿生的关注,大多集中在食品卫生、宿舍安全等环节,对于怎样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寄宿生活,关注偏少。如果不身临其境,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不会被发现。

通过王坤的介绍,以及实地走访,记者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女生换衣服,宿舍里没有遮挡物;洗浴间仅用木板隔断;进入冬季,山里的气候比平坝河谷更冷一些,寄宿生大多条件有限,从家里带来的被褥也偏薄,有些娃娃甚至还要“穿起衣服睡觉”……

同时,一些偏远山区的村小老师在医护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欠缺,娃娃们生病了一旦自己没办法处理,就只得跑乡镇卫生院。但这就带出新问题:一是卫生院条件有限还较远;二是剩下还在寝室的娃娃们,无人照顾了。

“为什么不在学校里建卫生站?”“不现实——每增加一名寄宿生,就需要增加100至150元不等的费用。从目前‘以县为主\’的财政投入机制上来看,能保证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按时发放就不错了,还想要添置医务室、增加老师编制之类的,可能性真的不大。”在采访中,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小教师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寄宿学校的课业设置、教学辅导等已迈上了一个台阶。随着国家政策,尤其是教育制度层面的不断下沉延伸,寄宿生的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不过,王坤说,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晚上的8点半,学生们基本都被关在教室里。尤其是农村条件有限,寄宿生们除了课堂学习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课外活动”。虽然有老师的关爱和照顾,但亲情缺失带来的痛楚和孤独是存在的。对于他们而言,能够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见一面,是他们最希望、最渴盼的快乐。

如何帮助他们,本报记者将继续关注。

(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权益,本文所涉及到的相应人名均使用化名。)

新闻推荐

敬业 奉献 为民兴 ——记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

——记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