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桷村 沉寂的“世外桃源”焕发新活力

四川日报 2016-07-19 07:32 大字

村落名片

黄桷村

位于巴中市恩阳区青木镇,在苍溪、阆中之间,因千年黄桷树而得名。古时这里为出川必经之路,商贾云集、文化繁荣,至今仍保存有多处富有传统民俗痕迹的古建筑遗迹。2012年底,黄桷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本报记者 秦勇

【实地探访】

印记犹存 风光不再

日前,记者从青木镇驱车,沿着山路顺势而上,20分钟便到达黄桷村。村口,矗立着一棵巨大黄桷古树,历经千年沧桑,仍枝繁叶茂。炎炎烈日下,村民在树下悠闲地纳凉。

走在村里牌坊街的石板路上,路面长满青苔,脚踩在上面有些滑。这100多米长的石板路,就是古驿道遗址。道路两边,是褪色的木质瓦房,让人产生一种穿越到“世外桃源”的感觉。由于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如今村子里显得冷冷清清。

其实,早在南宋时期,这里异常热闹与繁荣,是巴中市区通往苍溪、广元、阆中、南充的必经之地。上世纪60年代,随着干线公路从黄桷村周边经过,这条村落也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地位,成为青木镇所辖的一个村落。

村主任李永平告诉记者,村里曾有修建于清末民国初期的古戏楼、关帝庙,后被损坏。

而黄桷村至今还留有红军石刻,记者在牌坊街的一根石柱上清晰地看见:“红九军二十七师政治部武装拥护苏维埃”。据了解,1933年,红九军二十七师经恩阳转战苍溪,途经此地,因其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群众支持,红军决定临时驻扎、休整,其政治部驻地位于牌坊街彭贵庭老屋处。

李永平坦言,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修通了镇上到村里的水泥路。”

【村落生态】

在环线旅游中重获保护

黄桷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央财政划拨了300万元用于村落保护。“如今,资金已到位,就等着完善相关手续。”李永平显得有些急迫。

300万元主要用于村落的风貌打造,李永平说,在牌坊街的房屋外上古漆,统一打造外墙,然后每户给予补助用于内部装修。

但对这一规划,并不是所有村民都赞同。走进村支书王川的家,略显阴暗:“能够修新房子最好,传统村落固然要保护,但一家五口就挤在10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确实不好过。”

70多岁的李太德在街上开了一家小卖部为生。1950年,他家就在街上修了房子,如今已住了66年。李太德说:“房屋年久失修,房梁等都已经老化,如果不加固房屋内部结构,这些房屋还能住多久呢?”

李永平希望通过产业发展能支起村落保护的另一翼。

黄桷村紧邻花包村和鹿台村,3个村形成了一条环线。而花包村以葡萄产业为主,鹿台村以苗圃产业为主,两个村的乡村旅游已逐步发展起来。

青木镇党委书记韩君才告诉记者,镇政府已将黄桷村纳入农业生态旅游环线,作为重点景区打造:通过新村建设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以及农家乐、小客栈等娱乐休闲场所;逐步把废弃的古代建筑、雕刻等遗存保护起来;按照以往商铺的发展局面,将黄桷村按原貌恢复为一个天然、生态、开放性的历史展览馆。

【记者观察】

“桃花源”也要走出深闺

古老的黄桷村因时代变迁变得有些沉寂。幸运的是,村落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并没有随之消失,虽然有些破损、残缺,但这是另一种真实。

然而,“桃花源”也要走出深闺让人识。传统村落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传统”加强保护,这既需要重新注入文化元素,也要因地制宜,作出合理的规划和发展策略。保护理应有两层含义,既保护了传统,也顺应了群众的新期待。黄桷村如何走出深闺?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两老农民携手石崖镌刻千余书画

7月25日,走进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的大木山村观音崖,一处长800余米、宽100余米的石崖上,镌刻着1000余幅摩崖书画作品。作者并非古代名家,而是当地的两位老农民袁家祥和袁学顺。这些书画作品中,有唐太宗...

巴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