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今年巴蜀文艺奖看些啥?

四川日报 2015-12-22 08:53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思忆

12月21日,三年一次的四川省巴蜀文艺奖准时“赴约”,四川省数百位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的揭晓。颁奖大会现场,获奖的114个文艺作品的作者、35个特殊荣誉奖的作者、10位获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及31个获提名奖的作者,分享着自己的喜悦与荣耀。

他们,因为什么样的作品捧得“巴蜀文艺奖”?这些作品,能否成为四川文艺创作的“指挥棒”?

“取之于民”还要“乐之于民”

“从本届巴蜀文艺奖的评选结果来看,为百姓服务、贴近基层群众生活的作品格外‘讨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蒋东生说:“文艺要取材于民,还要能用之于民。”

在本届巴蜀文艺奖的领奖台上,手捧奖杯的摄影家陈力格外激动。他花了5年时间创作的一组20张的摄影作品《老百姓的合影》,跻身获奖名单。陈力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每逢节日,自己都会为基层老百姓免费拍摄“最美全家福”。他透露,5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省内每个市州,一共为老百姓拍摄了上千张合影,“从这些照片中老百姓的衣着、住所和精神面貌可以窥探出社会的发展,也记录了普通人的成长。”

“其他艺术门类的获奖作品中也有很多是从民生视角切入,又服务于当地老百姓的。”巴蜀文艺奖评奖办公室副主任吴彬向记者介绍,由李蓉儿和王文能创作的四川扬琴《宝山脊梁》,便取材于我国曲艺之乡彭州宝山村的全国劳模贾正方的故事。“一年多以来,我们先后5次回到宝山村为当地老百姓免费演出,很多村民流着泪看完了整出戏。”李蓉儿说。

“业余军团”和“学院派”频频亮相

今年的巴蜀文艺奖颁奖台上,记者看到了不少普通群众的身影。吴彬向记者透露,“挖掘基层艺术骨干,鼓励文艺新兴人才也是本次评奖的宗旨。”

获得曲艺类铜奖的作品中,竟有一半出自基层文化馆。四川扬琴《雪梅·雪梅》是巴中市恩阳区文化馆的原创作品。据悉,这出戏的主人公“雪梅”的原型是恩阳区大垭口村大学生村官张雪梅,扬琴演奏者石苏民是当地的退休干部。颁奖现场,恩阳区文化馆馆长刘国华难掩兴奋:“没想到我们这个业余团队居然也能跻身全省最高的文艺奖项,这为明年我们冲击全国群星奖树立了信心。”

同时,记者还发现,舞蹈类获奖作品多出自省内各高校。其中,宜宾学院出品的群舞《风雪赵一曼》格外引人注意。该校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院长黄小惠告诉记者,虽然舞蹈编创期间请了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前来指导,但《风雪赵一曼》的演出班底全由该校学生组成。

新闻推荐

西南联交所巴中分所推动经济出实效

本报讯(记者李梓溶)12月28日,记者从西南联交所获悉,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巴中分所自2012年5月成立以来,已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社会效应。据介绍,巴中分所运营3年多来,承担起了巴中市国有和非国有企业...

巴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